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65 败兵 (第1/2页)
前线援军被胡人偷袭导致全军大败的消息,很快就通过一些从前线逃回来的士兵嘴里为朝廷所知悉。 这个消息在整个大魏朝廷所引起的震动,是前所未有的,让整个朝廷上下所有人都慌成了一团。 虽然不知道援军还有多少人能活下来,以及为主将的谢昱珩等人的下落,但从目前掌握到的消息来看,况非常糟糕。 据那些逃兵讲,当时大多数士兵都在营地里睡觉,等发现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那些胡人在冲进营地后,见人就杀,还到处放火,许多人甚至是被活活烧死在营帐里的。 虽然就人数而言,魏军士兵要比胡人方面多,但在这种偷袭之下,所有人都乱作一团,完全就是一盘散沙,原本就凶悍无比的胡人要杀他们简直就跟杀鸡一样容易。 整片营地很快就被胡人给杀穿了,根本没人能够抵挡得住这些胡人的屠杀。 到后来,被杀得心胆俱丧的魏军士兵们别说抵抗,根本就是一群无头苍蝇,全都吓得只顾着四处逃跑、溃不成军。 总之当时一片混乱,究竟有多少人死了,又有多少人逃了,现在谁也不知道。 至于谢昱珩等人,估计也是凶多吉少,因为这些高级军官所在的营地,是胡人最多,也是攻击得最为激烈的地方。 混乱当中,甚至还到处流传着大将军已经被胡人所杀的消息,也不知是真是假。 从这些逃兵的讲述当中,可以想象当时况有多么的混乱,根本难以获取更为准确的报。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援京大军确实被胡人给打败了,而且败得十分彻底。 明明前线有二十多万人,如今逃回来的却仅有四千人不到,其他人估计不是死了就是逃了,其中逃跑的可能最高。 毕竟胡人再能杀,也不可能一口气杀掉这么多四处逃跑的士兵。 如果乐观点看,应该有三到四成甚至一半的士兵成功逃了出来,只是没有往新京这边跑,而是选择往不同的方向逃命。 但就算是这样,想要把这些已经被吓破胆的逃兵重新组织起来谈何容易。 尤其是如今为主将的谢昱珩等人生死未卜,想要指望这些很可能已经死在敌阵当中的军方大将重新收拢各地的逃兵回援新京,更是一种奢望。 更要命的是,援京大军一败,胡人将再无可顾之忧,完全可以往新京这边直杀过来。 也就是说,胡人大军很可能已经在赶往新京的路上。 一想到胡人很快就要杀过来,许多知道援军大败这个消息的官员和世家勋贵顿时吓得手软脚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赶紧逃离新京。 但此时整个新京在安国公的授意下,早已城门紧闭,不许任何人进出。 那些知的达官贵人们虽然急得直冒烟,但也无计可施。 这时候谁敢向朝廷提出想要离京,很可能下一刻缉事府的人就会以通敌的名义上门来抄家捉人。 如今的安国公,那是谁的面子也不会给。 这一连串打击,再加上本的重病,已经让以往处事不惊、心机深重的安国公大变,变成了一个不仅极度易怒,而且动则就要杀人的老怪物。 面对这样一个大权在握,却毫不讲理的老怪物,谁也没办法。 相比于一众官员和世家勋贵们急得上窜下跳,住在新京里的无数平民百姓反而没什么影响,依旧如常过着子,只是不能出城而已。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别,那是因为援军大败这个消息一直被官府严密封锁着,不让下面的民众知道。 被蒙在鼓里的新京百姓直到现在还以为援军很快就会赶到,因此虽然担心胡人早晚会攻城,但还不至于感到绝望。 而官府拼命封锁消息,也是为了避免城中因为恐慌而爆发逃民潮。 如果从大局来考虑的话,这种全面封城死守的做法是应该的,至少对于维持如今摇摇坠的大魏皇朝来说是必须要这样做的。 毕竟新京是大魏的国都,也是皇权的象征。 除非真到了国破家亡的境地,否则不管是哪个国家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国都。 一旦国都内出现大量官员以及平民的出逃,肯定会对驻守京城的将士形成强大的心里压力,导致人心惶惶、士气低落,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逃兵潮。 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京城还怎么守得下去。 而且如今新京包括军和五军营在内,一共有十万守军,暂时还能抵御胡人的进攻。 在坚守城池的同时,谢家可以魏帝的名义向全国各地发出勤王令,召集各地兵马来京救援。 只要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军一到,新京之围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这远比要带着还在生病当中的和安帝一家到处逃亡要好得多。 再加上谢家可以控制的地盘如今只剩下江南这几个省了,如果放弃新京的话,他们还能逃到哪里去?整个江南还有比新京更坚固易守的城池吗? 因此谢家采取全面封城死守的做法是符合理的,也是安国公经过仔细考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