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五章 没有仁慈 (第1/2页)
大唐不良人卷一少年游侠客第七十五章没有仁慈所有人都让契苾何力归顺真珠可汗。 结果契苾何力拔出佩刀向东面大喊:“岂有大唐忠烈之士受你们的污辱,天日昭昭,我心终不可移。” 说完,他挥刀将自己左耳割掉,扔在真珠可汗面前,誓不叛唐。 等契苾部背叛的消息传回大唐时,太宗身边的人都说契苾何力投靠了真珠可汗。 太宗却坚信:“这不会是契苾何力的本意。” 身边人道:“这些戎狄之族臭味相投,契苾何力归顺薛延陀又有什么奇怪呢?” 太宗则说:“契苾何力心如铁石般坚定,必不会背叛我。” 不久,有使者从薛延陀那里回来,详细说明了事情的真相。 太宗听后当众落泪,对身边人问:“我必救契苾何力回大唐。” 之后,太宗命兵部侍出崔敦礼持旌节晓谕薛延陀,许诺要将女儿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为妻,以此换回契苾何力。 这才终于将契苾何力换回来。 此后契苾何力为大唐征战沙场,战不旋踵。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 契苾何力与阿史那社尔皆以刀刺己面,鲜血淋漓,以此来表达对太宗的哀思。 并请求李治,允许他们自杀殉葬,陪伴太宗于地下。 后来李治说太宗有遗旨,不许殉葬,这才作罢。 终太宗一生,像契苾何力这样的蕃将,不是个例,而是有很多。 除了契苾何力,还有执思失力,阿史那社尔,史大奈,阿史那忠,突地稽等等。 能令异族归心,可见太宗用人之道。 但是,苏大为同时也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还有着另一面。 就像光明背后是黑暗一样。 善恶、强弱、高下,这些本就是互为表里的。 比如大唐一代战神李靖,世人只知道李靖用兵如神,一战灭东突厥,却不知道灭东突厥之后的故事。 李靖灭东突厥回朝之后,御史大夫萧瑀随即弹劾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 在李靖立下盖世奇功之下,居然有御史大夫敢弹劾,这御史背后要没人撑腰就是活见鬼了。 比起灭东突厥之功,抢点东西算什么? 何况唐军战后劫掠,乃是激励士卒的潜规则。 否则那些兵士放着家里田不种,跟着跑出来打仗,脑袋悬在裤腰带上,图啥? 何况就算唐军不动手,那些蕃属国的仆从军,也是一样要洗劫一番的。 唐军先搜刮一遍,最好的上交朝廷,次一级的,兵士将领大家分一分,也算没白来。 剩下的就是仆从军们掘地三尺,从锅碗瓢盆到茶砖牲口,搜刮得干干净净。 朝廷吃rou,大家喝汤,仅此而已。 大唐立国之后,民心思定,大家都不想打仗了。 若不是有战后的财物激励,唐军这口劲早松掉了。 现在大唐虽然仍以府兵制为主,但天下田地都是有数量的,上好的田地越来越少,府兵制越来越难推行下去。 就连当初征突厥时,主力也是靠的太宗精挑士卒编练的新军。 这已经近乎于募兵制了。 而且弹劾的是什么? 弹劾的是李靖治军无方…… 首先,李靖只有战时统兵权,并无平时治军之权,其次,征东突厥的新军是太宗一手训练出来的,说军纪不好,打谁脸呢? 若李靖治军无方,大唐里还真找不出几个比他更重军纪的。 此事,细品一番,便知其深浅。 太宗借着弹劾之事,大手一挥,对李靖训斥道:“隋朝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随朝不予奖赏,以致于灭亡。朕不会这样做,应当赦免你治军无方之罪,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 在不世之功下,先敲打一番。 然后下诏加封李靖为左光实录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封地连同以前的达到五百户。 此谓恩威并施。 如果联想到卢国公程知节实封七百户…… 对灭掉东突厥的大唐军神,这等封赏,实在算不上丰厚。 李靖自此失掉了独自领军的机会,转为文职雪藏。 而李靖也深知功高震主,知道要低调避嫌。 在朝堂上从不发一言,昏昏如老者,可以说是低调得过份了。 贞观十八年,太宗李世民准备亲征高句丽,这时李靖已经73岁了,太宗命他随行。 李靖表示臣虽然很想去,但是年迈体衰,真的去不了啊。 结果太宗抚其背说:“勉之,昔司马仲达非不老病,竟能自强,立勋魏室。” 当年司马懿虽然看起来病歪歪的,然而他却很能干,在魏国建立了功勋,你可以向他学习。 懂历史的都知道司马懿晚年在魏国干了些什么。 李靖一听,吓得立刻表示愿意随行,行至半路,因病无法再随军,停在了相州。 此后更加不问政务。 直至贞观二十三年病死。 你品,你细品。 大唐两大军神,一为李靖。 李靖之后,要数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