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三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 (第2/2页)
这次突厥人的作战,使他又仿佛又看到了全胜时期的突厥狼骑。 来去如风,作战悍勇。 而且狡猾如狐。 一击不中,便远遁千里。 唐军要想取胜,并不容易。 昔年李靖灭西突厥,大唐可是倾国之兵,名将尽出,最后还有强大的情报支撑。 可这次有什么? 两个折冲府,五万人,就这么点人手,想灭西突厥? 不会有那么容易的。 千万不能冒进,万一浪掉了本钱,唐军死伤太多,等回长安,只怕还要被陛下怪罪。 临老了在军旅生涯中添上一笔污点,却又何必?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程知节心下打定主意,带着威凛的目光在帐中一扫,那些嗡嗡议论之声立刻沉寂下来。 “我意已决,就以……” 果然来了。 苏大为冷眼看着一切,心中暗想。 他记得上一世看过的史书里记过这段,说王文度进谗言,所以唐军每日骑马,披甲结阵,因此战马大多瘦死,士卒疲劳,没有战斗意志。 苏定方心急如焚,对程知节说:“天子下诏征讨敌人,如今却只是防守,马饿兵疲,遇上敌人就会失败。怯懦成这个样子,如何能立功呢? 再说您是大将,然而领军在外打仗的事都不能自己做主,要看副将的眼色才能决断,何至于此? 我建议把王文度关起来,迅速表奏朝廷,等待天子的命令。” 结果人家程知节根本没鸟他。 该听王文度,还是听王文度的。 大军磨磨蹭蹭到了恒笃城,有胡人部落归附,王文度又说:“这些胡人现在投降,等我军撤回后还会复叛,不如杀光他们,取他们的财物以壮军中士气。” 苏定方则说:“如果这样处置,那便是自己当贼,又怎能说讨伐叛逆?” 结果程知节和王文度还是不听,最后分财物时,只有苏定方一点没拿。 这些,都是史书上所记载的。 但是做为穿越者,亲身经历这一切后,苏大为觉得,史书只怕是在YY了。 王文度是否是李治的人,是否怀有密旨? 答案是肯定的。 否则程知节疯了,做大总管的处处忍让听从王文度的意见。 从事后结果也看出来,王文度称自己有皇帝密旨,李治也只是暂时除去他的职务,没多久又起复。 这答案很明显了。 那么王文度是李治的人,是不是吃错药了故意想让唐军失败? 以苏大为看,绝不可能。 王文度此人用兵如何不清楚,但绝不是蠢才,不然也无法取得李治的信任了。 他提出的几点,能得程知节的认可,就说明有一定的道理。 程知节再糊涂,也不至于拿唐军的生死去开玩笑。 丧师辱国这种事,程老魔就算得了帕金森也是不会干的。 他疯了,要作这种死? 实在是突厥玩的这手突袭,打在唐军软肋上,不但凶险,还暴露出唐军许多问题。 首先是,在情报和用间上,落在了下风。 突厥人能神不知鬼不觉的给唐军玩了一手突袭,数万人潜至三十里外,唐军都没有发觉。 虽然眼下没提,但这件事背后的问题大了去了。 唐军上下的情报系统都要面临重新洗牌,要自查,也要清除可能存在的“老鼠”。 还要重新建立对敌的情报系统,绝不能让类似的事发生。 在此以前,唐军高度备战,以防再被突厥人偷袭,也是应该的。 至于说到达恒笃城杀投降的胡人,也不是突然神经错乱。 而是此次大战中,大唐仆从军中,有不少草原来投靠的部落,居然趁火打劫。 趁着唐军于突厥人大战时,暗下手脚,想要搅乱唐军建制。 这也是程知节迟迟无法增援苏海政的原因。 唐军大部份力量被这些反水的仆水给拖住了,平定叛乱,找回唐军建制,着实花了一番功夫。 纠枉必然过正。 有了这次的经历,唐军上下,从王文度到程知节,对胡人投靠的态度自然越发谨慎。 在恒笃城接受当地胡人投靠不要紧,可是谁能保证这些人的忠诚? 若是唐军与突厥人作战,这些人在后方放一把火,或是断了唐军补给,那就是地狱级难度。 唐军弄个全军覆没也不稀奇。 兵凶战危,不得不小心从事。 这些史书上看起来寥寥几笔,把某人写成十足坏蛋的方式,实在太过浅薄,也太小看古人了。 对于这些,现在身处局中的苏大为,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和合理性。 但你要问他支不支持程知节和王文度的战略。 那肯定是不支持。 打定主意后,苏大为目光扫过全场,在脸色铁青的苏定方身上停留片刻,他站出来,向程知节叉手道:“大总管,请听我一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