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六二章 耶律洪基的无底线 (第2/2页)
基是具备帝王智慧的,不失为一枭雄。也可能他自认为智慧高于一干臣工,才敢于让北辽存在权臣,这也是他导致北辽衰败的原因吧。 这点跟后世嘉靖有些相像······瞎想了。 “官家······” 按照官家的分析,北辽现在的做法恐怕真的是这样的目的。 大宋,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对于残杀那些手无寸铁的人,或者残杀那些非战斗人员,还真的下不了手。 这是根子里的文化属,改不了。 “朕只是猜测,未必如实,待攻城战开始以后视况再定吧。” 仇恨,从这场大战开始,北辽跟大宋就已经有了仇恨,这不可避免。 赵曦真正忧心的是,残杀非常规战斗人员的行为,会让整个大宋朝廷抵触······没有谁想留一个千古骂名。 就在北辽的大定府在被重重包围时,远在可敦城的萧垯不也,这时候迎来了一位客人······其实说是主人也对。 大辽陛下的皇太孙,耶律阿果抵达了可敦城。 “下可是要劝我等东向集结的?若是这样,下还是省了吧······” 将耶律阿果迎进官邸,萧垯不也一点都不委婉,很直白,直接先把耶律阿果可能要说的话堵回去了。 “萧大帅,小王此行并非劝萧大帅东行。皇爷爷有书信一份,请萧大帅阅后再议事。” 耶律阿果很客气,一点都不拽皇太孙的架子,对萧垯不也相当尊敬。不说现在的形势,就说以前,耶律阿果也曾受过萧垯不也的恩。 当初,若不是萧垯不也的坚持,恐怕早些年他就被耶律乙辛谋害了。 再说了,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耶律阿果都需要萧垯不也的支持。 “不也贤弟,洪基在此致谢了。宋国这次出兵,不灭我大辽不会收兵,一开始朕还是轻视了。如今,颓势难以挽回······大辽在朕手里没了,朕是契丹族的罪人。” “不也贤弟,两年征战,师老兵疲,大辽的勇士们已经不可能与宋国大军对抗了。相信不也贤弟也能看到了这态势。为大辽计,朕不得不提前离开战场,只希望能为大辽为契丹做最后的努力,为大辽的传承留一条路······” “不也贤弟,朕作为大辽的君王,朕一天不死,宋国有可能一天不会罢兵,所以,朕是走不脱了。但是朕是大辽皇帝,绝不会请降于宋,朕只会战死沙场。” “不也贤弟,朕如今在大定召集北辽的残留战兵,也知道事不可为,但这是朕的责任,必须为大辽战斗到生命止。只希望有朕在,有朕重新召集的战兵,可以吸引宋国的火力,不至于让宋国剑指可敦城。” “基于如此,朕会尽可能的拖住宋国的主力战兵,把他们托在中京道,托在大定府,以此来换回不也贤弟经略西北。” “西北,那或许是我大辽、我契丹一族最后的希望。朕希望不也贤弟不要以朕之生死蒙蔽双眼,仇恨会错误的指导行为。不也贤弟,朕希望贤弟能在西北蓄势,中原王朝未衰落之前,朕不希望不也贤弟有逐鹿中原之意。此为永例,教导子孙!” “皇孙远行可敦,后事交付于不也贤弟。就此作别!” 原来是这么回事,原来是这么个意思。 大辽皇帝陛下,何曾对他萧垯不也这般客气过?现在客气了。 没有斩杀倒塌岭节度使的罪责,也没有脱离皇帝陛下自行撤离的罪责······ 终归还是皇家,从耶律阿果抵达可敦城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可敦城即将以耶律阿果为尊。 当北辽陛下战死沙场的那一刻,便是耶律阿果登基之时。自己······罢了。 形势就是这样。 虽然萧垯不也自己那三万斡鲁多忠诚于他,但是,可敦城这近十万的将士,必将还是忠于大辽皇帝的。毕竟现在的大辽还在存续中······ “本帅遵陛下旨意,誓死保下无忧!” “末将遵陛下旨意,誓死保下无忧!” 可敦城里的誓言,并没有飞到大定,大宋的朝廷,也不知道这时候北辽已经有了后备朝廷。 这时候的大宋前线,已经包围了大定府,只是看着大定府城墙上的那些老弱妇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耶律洪基确实是个没有底线的枭雄,或者说到了这种地步,耶律洪基已经不考虑什么底线了。 “百十门火炮齐发,足可以一次轰塌城墙,到时候大军直接冲进去就得了!” 战前议事,这是大宋作战的习惯。 北辽这种不在乎人的防守,让大宋的各路大军,都没有了直接冲破城防的可能。所以,战前议事就在大定府的城外了。 王舜臣是个战争狂,依然叫嚣着要炮火轰城! “舜臣,要不你率本部来做这事?兄弟们绝对将首功双手恭送于你!” “就是,舜臣兄做此事没问题。只要你炮轰城墙,我等绝不跟你抢进城的第一支队伍。” 王舜臣敢吗?他不傻,血是血,但绝不鲁莽,否则朝廷也不可能让他主导一路大军。只是说说而已······ “被瞎嚷嚷了!若不想留千古骂名,不想自己的祖坟被刨,就被想什么强力攻城!一旦我们这样做了,不说后世的史家,就是当朝的文臣,也足可以将我们送到十八层地狱。” “告诉你们,如果真这样做了,官家也保不了你们!” 曹霖是世家,世家都在乎名声。 曹霖又是老护卫营的,王舜臣他们这一届都算是老护卫营的门生。 曹霖还是太后的内侄,是皇亲国戚。虽然在大宋的军伍里这份没多大用,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威信的。 “官家这次将作战权利全部下放与我等,没想到最终还是得求计于朝廷!” 没办法,就王舜臣说的百十门跑的轰杀,被说朝廷,就是各路大军的文佐官和监察官都不会同意的。 怎样打这样的攻城战,最终还是得朝廷拿定。 支持把本站分享那些需要的小伙伴!找不到书请留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