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3章:大学之道 (第1/1页)
易丽问道:“那么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您那天虽然讲了,不过我理解的不太深刻!” 第六感觉说道:“大概意思就是说:乾坤是《易经》中最精华的东西,乾坤是宇宙产生和运行的最基本力量,天地生成或说宇宙生成,《易经》中的理才能运行于宇宙之间,如果乾坤毁灭,则易也就无用武之地,可是反过头来说,如果易中的理不发挥作用,那么乾坤也几乎没有太大的作用。乾坤是易的精华,没有乾坤,就不成易。” 易丽点了点头说道:“易经的精华就是乾坤。” 第六感觉说道:“对,这句话很好的启发了我,所以我才在易经乾坤两卦的基础上创立了易经演股法。” 易丽问道:“您刚刚说人的修炼也非常重要,我很赞同,不知道您是如何修炼自己的呢?” 第六感觉微微一笑说:“你的问题也是我当时的疑惑,我也问了,在第六天的清晨,我问了老先生这个问题。” 易丽问道:“老先生是如何回答的呢?” 第六感觉说道:“老先生说了两句话。” 易丽问道:“哪两句话呢?” 第六感觉回答道:“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易丽说道:“这句话我知道,四书《大学》中的第一句话。” 第六感觉说道:“是的。” 易丽问道:“老先生为何要告诉您这句话呢? 第六感觉笑了笑说道:“这估计是人修心养性最好的方法了吧!” 易丽问道:“为何这样说呢?” 第六感觉说道:“听我细细说来。首先看什么是大学之道,大学不是我们现在教育制度中的大学,而是指人生的大学问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作为一个人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何才能探究出宇宙人生的奥秘?如何才能做一个修养好、修为高的人? 在明明德,也即反求诸己,先要把蕴藏于每个人身上的道发掘出来,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第一步就是要反思自己的经历和行为、以及与世间万事万物的互动关系和结果,来达到通达万物和自身的境界,只有反思,经常反思,才能越来越接近道。 在亲民,就是说当自己通达了以后怎么办呢?不要孤芳自赏,而是要把自己通达后的智慧与大家分享,帮助他人,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智慧的价值,才能让自己活的更有意义。 在止于至善。那么为何又要止于至善呢?其实‘止’这个字在中华文化里非常重要,易经的艮卦就说过:‘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所以止于至善就是适可而止,善在这可以理解为好,好的对立面就是坏,好过了头就会向坏的方向转化,虽然有时并非是刻意的。做任何事都是如此,不可过分、过度,否则就会矫枉过正,反而会起到反效果,所以不要过,要学会‘止’。 ‘止于至善’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几乎人人都做不到,‘至善’其实就是完美,试问世间什么是完美无缺的呢?似乎几乎没有,所以至善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不要苛求自己必须做到,这或许也是一种‘止’吧! 要做到止于至善的境界,首先就需要自身有非常高超的智慧,有通达万事万物的能力,然后才能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何时该止?否则你自己都分不清是非对错,怎么可能会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怎么可能正确的为人民服务呢?所以为人民服务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修炼好。那么怎样才能修炼好自己呢? 知止而后有定,有句话叫做:知足常乐!如果不知足,心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欲望,那么是不可能有平常心的,不能保持平常心,人就会焦虑,为了心中的欲望而无所不用其极。其实人不可能一点欲望都没有,有欲望是正常的,欲望有时候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但是欲望不能过分,要适可而止。满足自己正常的需求,不放纵自己去追求过分的欲望,这样人就会逐渐有一个平常心,有了平常心以后,心态就会逐步稳定。 定而后能静,当心态平稳安定的时候,人就会逐步安静下来,心也会宁静下来。 静而后能安,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致远,当一个人的心宁静下来以后,就会变的睿智。 安而后能虑,一个睿智的人是冷静客观的,会从全局的角度更客观的看事情,从而作出更正确的抉择。 虑而后能得,当一个人总是经常三思而后行的作出正确选择的时候,那么他就会逐步走向成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世间万物皆有本末,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分清轻重缓急。每件事都有结束和开始,要慎始慎终,不能虎头蛇尾,始乱终弃。通达万事万物的奥秘以后,依照事物的规律和法则去行事,那么你就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你就是一个得道的人。” 易丽听完了第六感觉的解释以后,对第六感觉更为敬佩了,毕竟第六感觉和易丽年纪相仿,易丽在同龄人中还从未见过有如此领悟之人。易丽说道:“真是太经典了,那么老先生告诉您的第二句话是什么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