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历艰险重返现代 (第2/2页)
,焕然一新却失去了古色,倒是招摇的酒旗还有几分情趣。游人渐多,擦肩而过的游人都好奇地打量他们的清朝装束,有一个小姑娘甚至要求和他们合影。 前方现出眺远斋前宽阔的水面,这里是迎亲船队出发的码头,眼前浮现出李莲英指挥众人登船的身影。再转过去,左边是谐趣园,从园门看进去,涵远堂一如当年。前方是紫气东来城关。仰头看了看巍峨的城楼,还是当年的样子,只是两扇城门恐怕没有机会再关上了。穿过城门洞时耳畔依稀响起吹鼓手吹吹打打通过城关时,城门洞里响亮的回声。通向城门楼的那扇小门已经上了锁,想起大兵们由这里推推搡搡把他们推上城墙的情形,至今仍心有余悸。 苏萍说:“前边就是李公公的永寿斋了,进去看看。” 这里游人较少,显得有些冷清。正堂的门窗都被窗帘挡得严严实实。想起李莲英侧卧在罗汉床上抽着水烟问话的情形,恍如昨日。 “其实李莲英这个人,”苏萍说:“后人是错怪他了,把许多祸国殃民的罪名加在他身上,他充其量就是个奴才,哪有那么大能量?有安德海的阴影罩在他头上,他至死也不敢干政。这都是实情,可不是我对他有好感替他推脱。” “好感多少也有一些。”张日新笑道。苏萍白了他一眼。 从永寿斋的南门出去,就进了乐寿堂大院的东门。这里游客众多,摩肩接踵,大呼小叫,嘈杂不堪。苏萍想:当年除了奏事的太监,谁敢在老佛爷的院里高声说话?他俩扒着玻璃窗朝里看了看,看到了太后经常依靠的紫檀炕桌,只是炕桌上已没了盖碗儿和水烟袋。苏萍掐指算来,宁亲王在乐寿堂参劾她不过是三天前的事。叹了口气,没说什么。绕过巨石青芝岫,穿过水木自亲,荡荡湖水展现在眼前。这里的御码头已经没有了画舫。苏萍不由得想起了光绪的銮驾从这里经过的场景。沿着湖边的石栏南行,远远看到文昌阁城关,张日新想起上午和魏哥在城关下与何统领分手的情形,何统领拱手道:“二位,马到成功!”这一别,竟成隔世。 苏萍问:“你把哪儿炸了,那么大的响动?” 张日新朝南指了指:“看见八方亭了吧,我炸塌了八方亭附近的两段宫墙。” “那出了园子是不是我先陪你去公安局自首啊?否则这破坏文物罪怕是难逃干系。既然你是为救我才捅这个漏子的,我自当陪你坐牢。” “娘子过虑了,岂不知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我炸毁宫墙比文物保护法的出台早了八、九十年,早已没有追溯力了。再者,我炸毁它的时候,它可不是文物,而是封建统治者的巢xue,可以说腐朽的满清统治最终被推翻应该有我一份功劳。” “诡辩!我算是看透了,就你这点儿鬼机灵一到关键时刻就施展不出来了。哼!” 张日新知道她为了没能救活小慧还在耿耿于怀。 绕过玉澜堂来到仁寿殿。这里演出过多少清末的大事件!可惜呀,只可惜这宏丽的殿堂并没把大清国引向强盛。苏萍转身扫视了一遍,恨恨地说:“我算是看明白了,大清国固步自封、荒yin滥政,一败再败实在是历史的惩罚。”张日新说:“我扪心自问,毕竟没当甲午年的过客,虽然没能改变历史,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到了东宫门张日新取出自己的腰牌给苏萍看:“这是何统领给我的,再想凭这个进颐和园,收门票的小姐肯定不承认了,我打算捐给首都博物馆。” 出了东宫门看到一辆出租车停在路旁,乘客刚从车上下来,张日新朝司机打个手势,他俩上了车。 “你们是演员吧?”司机问,张日新点头称是。不知怎的,脑海中浮现出和破锣嗓子的对话:“你们是演员吧?”“谁他妈眼睛圆呐!” “哪儿二位?”司机问。 “团结湖小区。”苏萍说,又悄声自言自语:“团结湖小区怎么会是麦子地呢?” “待会儿怎么给司机付款啊?”张日新压低声音。 “我兜里只有几块光绪银元和几块碎银子。”苏萍说。 “我也是。这样吧,下车的时候我给他银元。” “行吗?他要是不收,那就只好你留在车里我回家去取。可是开家门的钥匙也没了……找邻居借钱吧。” 没想到这悄悄的谈话却被司机听见了,司机说:“银元也行啊,虽然是道具,就当个纪念吧,要不然手机付款也行。” “手机没了,都没了。”张日新说,又转向苏萍:“有一则旧闻忘了讲给你。据说孙殿英盗掘慈禧陵墓的时候,发现慈禧手里握着一个黑色长方扁平物件,一个大兵从她手里掰出来,发现既不是金又不是玉,毫无价值,一怒之下就用枪托砸了。” “那里边还有我的通讯录和四千块钱呢。”苏萍说。 张日新用胳膊肘杵了她一下,她猛抬头看见后视镜里,司机正用怪异的眼光审视他们。(全文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