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99章 闪亮登场 (第2/2页)
渐渐地,很多人身体素质提了上来,训练时也更加卖力了。对穷苦百姓来说,吃饱饭,照顾好家人,无论吃多大苦都忍了,何况救国军还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至于那些偷jianian耍滑的,迟早会被刷了下来。 五月末,新兵训练告一段落,结果比于寒预料的要好一些,一共有两千五百人通过了体能测试。 于寒与连兆明、郭铁生、江海生商议后,将新兵中的1200人组编为六个新兵连,编号从七连到十二连,又分为三营、四营,营长不够用,很简单,在十一个正副连长中选拔了一番后,二连长钱望海、四连长庄河脱颖而出,升任三营、四营营长,同时兼任七连、十连连长,二连、四连原先的副连长则升为正职;不可避免,其余连长心中有些不平衡,于寒承诺,过段时间后还会继续扩军,想升官有的是机会。 整编之后,新兵继续训练体能的同时,又增加了战术动作、空枪瞄准、实弹射击、投弹等项目,晚上则安排专人教他们识字、算术、简单战术、保密条例等等,更少不了填鸭式的思想教育,等过段时间会逐项考核。 特意挑出的的一千多人继续训练,除了上述项目之外,又根据个人特长及初训结果,分别进行狙击、骑术、侦查、机枪以及火炮,这是为扩充以上兵种做准备。 刷下的一千八百人也没有放任自流,三百多人充入了运输连,这样运输连就扩大为四个连,原运输连长楼宜山也就成了营长,还是加强营; 一千五百人则被编为治安部队,在二营四连的带领下入驻海城,另行培训后分驻各地维持治安,在此之前则担任着防守海城的任务,至于鞍山的倭军,被镇边军看得死死的,自保都成问题,更别说攻击海城了。 同样,倭军也挡住了镇边军南下的步伐,这也是于寒留着鞍山不打的原因。 军队的事情告一段落,但民事更加烦琐,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管理人员,对此于寒早有想法,提议在辽东实行军管,这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其他人都没有异议。 摊子铺开了,花费也大了好多倍,虽然还有不少存货,但无论粮食还是钱,最多支撑半年。于寒只留下数百银元,其余一股脑交给了媳妇韩澧兰,并任命她为救国军财务总监,管账当然要用自己人;担任女子护卫队队长的墨玉秋则任副手,以免累坏了媳妇;另外从能写会算的女性中挑选了十几人,组建了财务部; 大舅哥韩沅渚也有了差事,被于寒任命为商务部长,负责外来碰运气的商人,这时救国军终于收到了第一桶金,像海城、大石桥、普兰店、金州等地的无人商铺已被救国军封禁,这些店铺都不出售,更不会白给,而是租赁。 起初商人们还有些忧疑,但马上收到了第一笔生意订单,都是粮食、蔬菜、rou类,数量更是天文数字,只要做下这一单,他们就赚翻了,更别说这些都是消耗品,这样生意以后还会继续上门。 商人们不再犹豫,纷纷租下了店铺,在此扎下根来。救国军第一次有了回流资金。同时,消息传到外地,更多的商人涌了进来。 消息传到于寒耳中,他顿时松了口气,辽东以及以后最大的收入就来自这些商人,农户只要按时纳粮就行,粮食不够还可以从农户手中购买。要是把农户那点薄产作为主要财源,迟早重蹈明末的覆辙。 不光商人做生意,救国军的生意也开张了,出售的自然是于寒缴获的大量被服,此外还有各类农具,价格极为低廉,相当于半卖半送,让家当不齐的农户们大喜过望,实在拿不出钱的可以赊欠,没有利息,等秋粮收上来后以市价相抵。 农具、被服没有利润,但救国军又成立了盐务局,规定食盐只能由军方专卖,而且价格低廉公道,这算是一条稳定而丰厚的财源。盐来的?当然是海水晒盐,再过滤精制的。对于穿越者,即使没有金手指,这也不是问题。 辽东河流、水域不少,加上原有的灌溉系统,只需修缮、扩建一下便可灌溉所有平原地带的农田,这下俘虏的胡子们派上了用场,救国军对他们可不客气,稍稍懈怠就用大棒招呼。 但这点人显然不够用,救国军又雇佣农户、工匠参与其中,小工每天九十文,大工每天一百五十文,还管中午一顿饭,这与历朝历代强征劳役相比简直是菩萨心肠,加上救国军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农户、工匠们纷纷踊跃前来,大生产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