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1章 安置;财路 (第2/2页)
一省,第一项开支可以去掉;这样以来可以调整为7:2,其中军费开支又占了地方开支的3/4,也就是说,这800万银元中,能用于军费开支的有466万。 现在有近十万陆军,五千海军,光算普通士兵的津贴,陆军每人一年60块银元,这就是600万银元,海军每人每年120块银元,共60万,加起来660万,缺口接近了三成,这还没算上军官的津贴、训练时的装备弹药消耗,武器、舰艇维修、保养费用…加起来一千万都不止,而且清廷的投入比例未必合理。 继续往里填吧,同时要广开财源才行。 于寒和卫修齐、章继真聚集一堂,征询几人的意见。其实只要药厂推出磺胺、青霉素、四环素等黑科技产品,马上就能摆脱困境,但于寒想知道,没有这些的时候怎么解决。 卫修齐提议,增加税收,缩减开支,尤其是军费开支这个大头; 暂缓一些轻工业的对外承包,时机成熟后再说,先吃上几年利润; 甩卖掉淘汰的装备,比如村田13、22式、毛瑟1874步枪及加特林手摇机枪及弹药,还有各式火炮;这样不但能回笼资金,还能节省库存、折旧成本。 章继真则提议出售重工业产品,如煤、铁、船只,并增设货运码头,承接货运业务,包括船运和铁路运输; 扩大轻工业生产规模,把产品销往草原、江南等地。 华夏储蓄银行行长叶有诚建议开通贷款业务; 于寒听后,一边让人记录,一边与众人慢慢分析起来。 银行放贷没得说,直接通过; 军费肯定不能降,就拿士兵津贴来说,当初定的也不高,淮军当初也就这个数目; 北洋水师士兵的津贴是淮军的三倍,而龙魂舰队是陆军的两倍,比前者还低,士兵们能够接受,也只是因为从不克扣。 税收上倒可以做点文章,就是针对入境商品征收关税。营口属于保税区,但进入东辽省的可不止营口一处啊。 章继真提议的开设码头正好解决了一个问题,比如在金州湾、大连湾各设一个码头,再开通到京津及鲁、苏、浙等地的航线,就成了新的商埠,还开辟了新市场,舰队刚好可以护航。 暂缓轻工业承包也是个好点子,于寒赞同之余,感觉自己步子迈得太大了; 扩大生产规模及市场没毛病,通过; 讨论到最后,除了煤、铁直接出售、削减军费开支外,其余都采纳了。 讨论完后,大家目光又聚焦在于寒身上,原因很简单,扩大规模、增设码头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吃财政肯定够呛,但于寒可是土豪,应该说是神豪,谁都弄不清他到底有多少身家。 于寒没好气地说道:“我出钱可以,只是不能就这么给,我也得过日子不是?这样吧,我把钱存到银行,谁牵头,谁去贷款得了。银行贷不贷,那就和我没关系了,你们找叶行长吧。 话说到前头,他需要的抵押、报告、证明、计划书什么的都老老实实提交,要是他不点头,找我说情也没用。” 原以为众人会面泛鄙夷,没想到都是阴谋得逞的表情。 卫修齐问道:“老板,你存多少?” 于寒一翻白眼:“过几天去问叶行长吧,只要他让你查。” 叶有诚马上表态:“老板放心,为客户保密是银行的职责!” “哈哈!” …… 前期所有轻工业都承包出去了,章继真最近提到的那些项目还没传开,这些就是东辽省的钱袋子了。 于寒的银子在银行转了一圈后,一部分流转出来,金洲湾、大连湾货运码头建设了,新工厂也开始破土动工。 由于以前的先例,许多商人纷纷前来询问,试图承包一二,或干脆从投资开始就大包大揽。 但这次却没能如愿,于是又退而求其次,想取得代理权。 这个可以有,还省了东辽省开通商路,一手赚货款,一手赚运费、护航费。 东辽省的大多商品不敢说必属精品,但却物美价廉,非常紧俏,不愁没人要。 商人们唯恐夜长梦多,早早支付了订金,东辽省马上回笼了一笔资金。 出手最快的是救国军淘汰下来的武器弹药,不到一个月便被预订一空。 于寒只有一个要求,不得在东辽省出售,一旦查出,后果自负。 两个码头刚刚开始圈地,便聚集了众多的商户,于寒见状又想出一条财路,在码头附近各建一片商业区,所有商铺只出租、不出售。 随后不仅是码头,除了军工厂之外所有厂矿附近都照猫画虎,可以想像,明年的收入肯定要增长一大截。 解决了钱袋子的问题,于寒将目光投向了周边。自己养军队开销大,那别人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