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章:两次行侠 (第2/2页)
的。 否则的话, 他刚开始亡命涯的那个时候,早就已经改行干土匪了,何必要像现在一样,做个他自己并不喜欢的花和桑 于是,鲁智深为了惩戒二饶气吝啬,他便盗走了二饶一堆财宝,直接就逃下了桃花山。 他这个行为,也间接的证明了,他一两千军马也不怕,显然就是假的。 要不然的话,他何必不从正门强行打出去,反而却从后山狼狈的逃走呢? 反正拿都拿了,是偷是抢,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这就是第一件行侠仗义之事,而第二件事情呢,发生在一个名为瓦罐寺的地方。 鲁智深饿着肚皮,来到了这个破败的大寺。 他了解到,有两个名叫崔道成和丘乙的出家人,竟然像强盗一般在此胡作非为,强夺了这个寺庙。 于是,鲁智深便打算,为僧人们出头。 智深随即跟到里面,看时,见绿槐树下放着一条桌子,铺着些盘馔,三个盏子,三双箸子。 当中坐着一个胖和尚,生的眉如漆刷,脸似墨装,薤的一身横rou,胸脯下露出黑肚皮来。 边厢坐着一个年幼妇人。 那道人把竹篮放下,也来坐地。 智深走到面前,那和尚吃了一惊,跳起身来,便道:“请师兄坐,同吃一盏。” 智深提着禅杖道:“你这两个如何把寺来废了?” 那和尚便道:“师兄请坐,听僧。” 智深睁着眼道:“你!你!” 那和尚道:“在先敝寺十分好去处,田庄又广,僧众极多,只被廊下那几个老和尚吃酒撒泼,将钱养女,长老禁约他们不得,又把长老排告了出去。因此把寺来都废了,僧众尽皆走散,田土已 都卖了。僧却和这个道人,新来住持此间,正欲要整理山门,修盖殿宇。” 智深道:“这妇人是谁,却在这里吃酒?” 那和尚道:“师兄容禀:这个娘子,他是前村王有金的女儿。在先他的父亲是本寺檀越,如今消乏了家私,近日好生狼狈,家间人口都没了,丈夫又患病,因来敝寺借米。僧看施主檀越面,取酒相待,别无他意,师兄休听那几个老畜生。” 鲁智深总是爱谎话让人猜,好,此时此刻,终于出现了一个僧人,也出了两番话出来,也让他来猜测真假。 那么,这个跟鲁智深非常像的大胖和尚,他的这两番话,到底是真是假呢? 智深听了他这篇话,又见他如此心,便道:“叵耐几个老僧戏弄洒家。” 提了禅杖,再回香积厨来。 这几个老僧方才吃些粥,在那里看见智深嗔忿的出来,指着老和尚道:“原来是你这几个坏了常住,犹自在俺面前谎。” 老和尚们一齐都道:“师兄休听他,现今养着一个妇女在那里。他恰才见你有戒刀、禅杖,他无器械,不敢与你相争。你若不信时,再去走遭,看他和你怎地。师兄,你自寻思:他们吃酒吃rou,我们粥也没的吃,恰才还只怕师兄吃了。” 智深道:“也得是。” 等他倒提了禅杖,再往方丈后来,见那角门却早关了。 显然,那个和鲁智深很像的大胖和尚,他的就是谎话,是想要蒙骗鲁智深的。 好,问题来了,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这四句偈言,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果按照常理来看,下面的情节,显然就是要马上接着开展,关于遇林而起这一句的情节了。 也就是鲁智深到了相国寺,到底是怎么起的。 可是,在记录相国寺情节之前,为啥偏偏就记了这两件,鲁智深行侠仗义的事情呢? 如果是为了表现鲁智深侠肝义胆的话,只记录一件不就可以了吗? 瓦罐寺行侠仗义,真的还有必要再记一遍吗? 记录故事的人,他的思路到底是什么呢? 他为何偏偏就要记录一件,很像鲁智深的胖和尚,对鲁智深谎的事情呢? 其实吧,桃花山事件记不记,都是无所谓的,完全就可以一笔带过。 但是,瓦罐寺行侠仗义,却是绝对必须要记的,因为,这件事情确实就是一件,非记不可的重要事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