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43-050章 大乘气象 (第1/1页)
过了半个月,李昊终于忙完了寺院的事情。这天晚上李昊和白鹭、紫燕一起来到宝兴寺,坐在山顶千手观音圣像莲台底座的台阶上。此时正是戊时,明月高悬,夜空澄明,疏星点缀,银光倾泻一地,幽暗的松林,在风中摇曳婆娑,轻风飘过无踪无影。 李昊这些年一直在忙碌,没有闲暇的时光。今天也算忙里偷闲,静静地坐在这里,沐浴在月光下,无思无想,不悲不喜。 远处山庄的工厂灯光点点,还有工人在上夜班。山下寺院沉浸在这如水一般的月色里,月色中的寺院好如是清洗了一般,纯净得纤尘不染。僧人们正开始做晚课: “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一声引罄一声铃,阵阵的清音梵唱随风飘荡,深邃而空灵。 接下来就是唱诵《八十八佛忏悔文》了。说起这个忏悔文,有一个典故。明末是末法时期的开始,出了四大高僧: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 紫柏年少时,性格刚烈勇猛,貌伟不群,慷慨具侠义气。十七岁辞亲远游,本欲立功塞上。一日,行至苏州阊门,忽遇大雨,不能前进。当时,虎丘僧明觉禅师在苏州办事,偶然见到他,壮其伟岸,知是法器,遂以伞蔽之,并邀请真可禅师同归虎丘云岩寺,共进晚餐。那天晚上,真可禅师听见寺僧唱诵八十八佛名,心大开悦,即将腰间所缠十余金,赠给明觉禅师,并请求出家。明觉禅师遂予落发。 一日,真可禅师无意间听到一位僧人唱诵张拙秀才的悟道偈,至“断除妄想徒增病,趋向真如即是邪”这两句时,忽然生起大的疑情。从此以后,真可禅师每至一处,都要把这两句话写在墙上,时时提撕,以至废寝忘食,头面俱肿。后来,终于有一天用斋的时候,真可禅师豁然大悟。他感慨道:“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 憨山大师就是宋朝苏东波转世而来,而苏东坡是五祖戒禅师转世。 蕅益智旭七岁不沾油荤、吃素,十二岁出外就学,闻圣学,即千古自任,誓灭释家和道家,开荤酒,作论数十篇排除异端,梦与孔颜见面谈话。 十七岁,阅《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二十三岁,听《大佛顶经》,谓“世界在空,空生大觉”,遂疑何故有此大觉,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但错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因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古代很多文人开始对佛法都不感冒,甚至于谤佛毁法。后来接触佛经之后,宿慧显发,深信不疑。不过现在是末法时期,就是出家的许多僧人,对佛法也生不起信心了。反倒是一些在家修行的居士,对佛法坚定不移。 李昊对佛法倒是很有信心,也修行了三四年,本来这样坚持修下去也是不错,谁想到恶业现前,一车就把李昊撞死了,佛法修行从此中断。 此时李昊三人都不说话,在石阶上安静地听着。白鹭和紫燕这些天在藏经阁翻阅佛经,两人以前也接触过佛法,对佛法也算有初步了解,只是李昊这里的经典和其他佛宗都不一样,称之为大乘佛法,这还是释迦牟尼讲的佛法吗? 西牛贺洲流行的都是小乘佛法,根本就没有大乘经典,所以两人有这个疑虑也是很正常的。原来古印度开始也是小乘盛行,只是后来徒众根性成熟,含藏长养,大乘佛法才开始大行。禅宗达摩祖师的师父般若多罗说东土震旦有大乘气象,叫达摩到东土来传法。 小乘佛教讲有,有三界可出,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大乘佛教讲空,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无苦集灭道,他们当然不愿意听了。所以这些人把大乘佛教称为魔说。 为什么在东土有大乘气象呢?是因为在东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为大乘佛法的流传奠定了基础。 玄学又称新道家,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时期。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的“玄”并非是玄奥难懂之意。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因此,这里的”玄”意指诸如万物根源、本体等观念。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为什么玄学在魏晋南北朝兴起呢?因为当时社会动乱,特别是五胡乱华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原正宗的王朝被赶到江南,偏安一隅,无力北伐。统治阶层上到皇族显贵,下到士族阶层,整个知识精英都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所以都想逃避现实,躲到玄学里,崇尚自然,谈空论玄。 当时达官名士,多宗老庄。社会各阶层习《庄》之风蔚为大观。帝王、贵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艺士、妇女无不能之。余风又流衍于北。入隋乃息。 那时候如果你不会玄学,用现在的话说,你逼格太低,out了。 为什么入隋乃息呢?因为隋朝统一南北,正宗的汉朝文化重入中原,知识分子的心气又回来了。 玄学讲虚无,讲无为,无形中和佛家的性空合拍了。于是很多研究玄学的人开始接触大乘佛教经典,对释迦佛讲的性空极为推崇。 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僧人僧纯、昙充等自龟兹归来,称鸠摩罗什才智过人,深明大乘佛学。长安高僧道安力劝苻坚延请罗什入中土。苻坚求之不得,于建元十八年(382年),派大将吕光领兵七万出西域,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取鸠摩罗什至河西走廊凉州鸠摩罗什寺。 401年,后秦皇帝姚兴遣硕德率军西伐后凉,又迎鸠摩罗什至长安草堂寺,鸠摩罗什率八百余僧住此译经,有三千多弟子。所译经典极为广泛,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所译经典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老幼皆宜接受,无论是大妈小沙弥还是达官贵人,其经文几乎家家有一本,从其译本出现,流传至今经历1600多年而不衰,其家喻户晓的流行程度叹为观止。 大家熟知的《金刚经》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同时翻译的还有一本大乘经典《维摩诘经》,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广为流传,影响及其深远。 《维摩诘经》本身又是一部被公认富有浓厚小说、戏剧意味的文学式佛教经典,自古即受到众多文人雅好,《维摩诘经》的主人翁--维摩诘居士,调和世间与出世间的矛盾、圆融的人生态度,为中国文人开创出一个理想精神世界,故受到文人普遍倾心向往。 维摩诘居士生病在家,释迦佛派他的十大弟子去探病,一个个点名,竟然没有一个敢去,因为以前他们都受到了维摩诘居士的训诫。最后没办法,释迦佛派文殊菩萨率领众弟子去看望,引出了后面精彩的对佛法真义的辩论。 也许喜欢维摩居士的士大夫们还有一个恶趣味,就是维摩诘一个在修行家的居士,把佛的大弟子这些专业修行者说得哑口无言,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般若智慧。咱们也是在家修行,咱们也能像维摩居士一样智慧如海,辩才无碍。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官方主流名士对大乘佛法的推崇,所以震旦的大乘气象就慢慢形成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