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四章 茶叶商人(一) (第1/2页)
神历三年七月二十三日。 路丰城此时正无奈的带着两个伙计来到甘肃镇的镇夷千户所。 威远卫此时就是镇夷所的辖区,卫所两个字之中,卫是在所前面的,这说明卫的级别要高于所。 然而世事难预料,威远卫在明初因为犯事全部逃跑到瓦刺那边去了。 所以这个威远卫是名存实亡,威远城等名字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几经周折之后却归入镇夷所管理。 镇夷所的治所在金塔城。 路丰城,字子远,陕西武功县人,是武功富户大商路家人,当代家主路望第三子,而且是庶出,加上一出生他那小妾老妈便一命呜呼了,所以从小在家里面便不受待见。 简直是妥妥的主角模板。 大家族中的尔虞我诈,是在所难免的。 这不,路丰城前脚刚行完冠礼,家中大母便给了五十两和一处小宅、五十亩薄田,让他去自力更生了,变相的赶出家门。 作为庶出子弟,路丰城并没有反对的权利,只能拿着五十两银子和地契,离开这个生养他十六年的深宅大院。 此时的陕西商人可是大商帮,号称秦商,他们在明末时期可以和晋商、微商并驾齐驱,他们在外地一般和晋商合在一起,建立山陕会馆。 等到晋商成为清朝的皇商之后,秦商才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清后期的回乱之后,更是元气大伤。 秦商一般走三个方向进行贸易,和晋商一起走河套,这条线是大多数人选择的;通过青海西宁卫的茶马古道,主要是跟藏区进行贸易;第三条就是走西口,也就是去西域贸易。 显然作为小商人的路丰城并没有人力物力去这三条线。 但是除了这三条主线,在陕甘宁(此时的陕甘宁是同一个布政司),还有一些小线路。 比如路丰城此时要去的威远城。 不过他此时也忐忑不安,因为近几年甘肃镇同漠南慕古多次交战之后,这里的茶马互市已经停了好几年了。 而他为了这次贸易,购买了三十两私茶,就是非官方的黑茶,因为当时茶马互市是官营的,不过到了明后期私茶已经是泛滥成灾了。 因为万历年间官方的茶马贸易对比是:一匹上马八十斤茶叶左右、一匹中马六十斤茶叶左右,一匹下马四十斤茶叶左右,这个官方规定的价格。 问题是官方茶叶价格是一两白银十斤茶叶左右,而民间的私茶、黑茶价格是一两白银二十到三十斤左右,质量还好过官方的,所以草原部落大多数愿意同私茶商人贸易。 所以商人通过贩卖私茶给草原部落,然后用略高于官方的价格收购马匹牛羊,是相当的有利可图。 陆丰城这一车五百多斤的茶叶,可以换到七匹上马,而七匹上面到中原可以卖到五十五~六十两白银,相当于是一倍利润,怪不得无数人对此趋之若鹜。 尽管内心忐忑不安,但是三十两银子几乎是他全副身家了,来到金塔城他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 只能硬着头皮一路走到黑。 在金塔城休息了一晚上,第二日城门刚刚打开,路丰城便和两个伙计驱赶马车向威远城而去。 不过这一路上他们倒是不寂寞,因为总能在路边看到十几二十人小队伍。 一开始路丰城还相当的紧张,毕竟这些都是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流民,不过很快他便打消了念头,因为他看到不少的军户正在带着这些流民。 军户护送流民这个事情和帝国有关系,通南堡向镇夷所的军官给出了移民补贴,一人五铜币的价格。 尽管帝国铜币在大明难以流通,但是这些铜币可是可以在通南堡购买东西的,加上帝国铜币的成色非常足,可比大明的铜钱好太多了,所以镇夷所上下都偷偷的在甘肃镇境内拐带流民到通南堡换钱。 急赶慢赶,路丰城三人一车终于到了威远城。 趁天色未晚,三人住进一家叫威远的客栈,老板是三原人。 路丰城叫伙计看好马车茶叶之后,便在客栈大厅叫了一些饭菜。 老板姓周,在客栈之中既是大厨又是店小二,因为这店就他夫妻俩。 看着菜上好了,路丰城连忙招呼着老板说道: “周老板,都是一家人坐下来聊聊!” “这会不会打扰,路兄弟用食啊!”周老板有些矮肥,说话有些慢吞吞的。 “不会不会,周老哥来!”路丰城说完又将一旁的木椅拉出,让周老板坐下来。 “那老哥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周老板说完就坐了下来。 路丰城连忙给他倒了一杯酒,然后举起酒杯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