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_第五十四章 古法造纸(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古法造纸(1) (第2/2页)

满清水的纸帘上倒入适量的纸浆,用手轻轻搅拌、拍打,使纸浆纤维均匀分布,平稳抬出。

    然后轻轻将湿纸帘翻扣在晒纸板上,小心取下纸帘,将晒纸板拿到太阳下晒。待纸晒到半干时,用压纸棒在纸上反复用力擀压,直到压得纸面平整,显不出帘纹为止。

    晒干后,用手轻轻一揭,一张张长短、宽窄统一的东巴纸就造成了。

    傣族、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度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晶。

    傣族、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为弘扬东巴文化作出了卓着贡献,从工艺史角度来看,它又是研究中国手工造纸的难得实例。

    傣族、纳西族东巴造纸工艺是研究中国、东南亚乃至印巴次大陆古代传统造纸术发展活的样本,对复原中国早期的造纸技术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纳西族造纸技艺有传子不传女的传统,一向以家庭作坊进行生产且不外传,故在现代商业社会的挤压下随时都有消亡的可能,急需抢救和保护。

    纳西随着对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文化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该项传统民间技艺对我国造纸文化的重要性。

    手造的楮皮纸,不及机械纸平滑光洁,但笔触墨染与这些草屑杂质相遇处,便有了各自不同的变化。生活正如这张楮皮纸,纵使当中掺杂瑕疵,却正因有这些不一样,才变得精彩。

    古代的人们惊异地发现,破竹帘和树枝上聚集的东西经过太阳晒干后揭下来,竟然成为可以使用的纸。

    后来蔡伦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加以改造而成的纸张,就是现代纸的渊源。

    北张村人至今仍在沿用的就是蔡伦发明的用植物纤维为原料的造纸法。

    生产楮皮纸工序非常复杂,除了洗瓤、踏碓等工序,制作楮皮纸还要经过制浆、抄纸、除水、晒纸、揭纸等诸多工序,出一张成品下来有18道大工序,又细化成72道小工序。

    张逢学14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全部技艺,当初因为没钱上学而被迫学习的谋生手艺,一晃就这样做了大半辈子,最后成了唯一一个能完整熟练掌握古法楮皮纸抄造技艺的老艺人。

    陕西古老的民谣唱道:“有女甭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

    据说这是造纸的最后一道工序晒纸。而民谣中所唱的北张村,手工造纸是他们耐以生存的谋生活儿。楮皮纸抄造技艺传承人张逢学,就在这里头坚守了大半辈子,如今已76高龄。

    “村里掌握制纸技艺的老艺人相继过世,而年轻人因辛苦且不赚钱又不愿意再继承这门手艺。但我实在不愿看到这门老手艺就这样断了。”

    老人说这话的时候回头看站在水池边拿着飞杆在水中来回搅动制浆的儿子。“他现在还没有掌握制浆的手艺,这不是两三年能学会的。要付出很多时间,耗费很大的精力,毕竟还要养家糊口啊。”

    张逢学一直盯着晾在纸床上的湿纸,没再说话。手指反复来回摩挲自己的掌心,上面有一层厚厚的茧。

    历史悠久的楮皮纸,曾是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头好,如今很多我们所见的高级书画,也大多都是附于楮皮纸上,只是大家都着眼于色彩图画上,鲜有人再去考究这图画之下的一纸匠心了。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虽然如今的造纸术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那种古法造纸术依然在民间流传。

    这些复杂难学的古法造纸技艺传承,抢救、保护古法造纸技艺的重任在肩,很希望我们年轻一辈将这种白棉纸制作技...

    当天下午,格子非遗让小主播们化身为“蔡伦”的小徒弟,学习了传统手工技艺——古法造纸术。在这场活动中。

    而让袁恒通担忧的是,从事古法造纸太苦,年轻人不愿意学,如今也只能是以家庭成员作为骨干。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