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_第五十四章 古法造纸(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古法造纸(2) (第2/2页)

袁恒通担忧的是,从事古法造纸太苦,年轻人不愿意学,如今也只能是以家庭成员作为骨干,棠岙造纸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棠岙古法造纸技艺中心的主要成员没有年轻人,除了两位雇来的村民,其余都是袁恒通的家人。

    “我们不仅是在造纸,也是在传承中华文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传承这门技艺,让这张纸能够承载更多的历史。”袁恒通老人充满希冀地说道。

    古法造纸就是所谓的土法,只是不用机械的手工造纸方法,造纸的原料是麻类,树皮竹子和稻草等这些自然产物。...

    潘玉华正在观察皮纸制品,遵循古法造纸所制作的皮纸制品最大的特点是纸质韧性足,纸张通透。

    打浆、调料、抄纸、榨水、夹纸角、焙纸、拣纸、切纸、包装等近20道工序,被誉为古法造纸术的“活化石”。

    2018年6月24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水尾镇白水村,今年65岁的黄仕国正在自家的作坊的水池里面不停的舀火纸。他29岁时偷艺学习古法造纸手艺,如今造纸已经有36年时间。

    “每天可以舀30刀纸,每一刀纸有100张,30刀即有3000张纸,这样每天从舀纸水池到放纸台需要来回移动3000次左右。”黄仕国说。

    据了解,当地村民世代造纸,传承古法造纸技艺已有千余年历史。

    在当地13村民组中,有11个组90余户人从事火纸古法生产。当地盛产阳山竹,是火纸生产的主要原料,制作过程有浸竹、煮竹麻、制浆、舀纸、榨纸、剥纸、晒纸等72道生产工序,整个制作流程需要大约55天。

    用古法造出的纸张因具有洁白、柔软、薄细和韧性强等特点,畅销当地市场及湖南、湖北和广东等省,深受消费者青睐。

    手工造纸是南皋乡石桥村特有的民族传统工艺,从唐朝中期开始沿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且传统工艺保持完好,并被称为我国现存的“活化石”,同时南皋乡石桥村也被称为“中国国纸之乡”。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更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后汉书·蔡伦传》已有“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记载。然而在史籍中对树皮为原料造纸的方法却记载很少。

    可在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

    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它是石桥少数民族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丰富构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为原料制作的。

    传说石桥造纸源于蔡伦。因此,石桥村造纸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来祭祀造纸鼻祖蔡伦。

    石桥古法造纸作坊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两种,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着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

    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它的碓、碓杆、水轮、曲柄轴等形式和构造,与《天工开物》上水碓图如出一辙。

    生产白皮纸所用的原料是构皮麻和杉根。与《后汉书·蔡伦传》云:“用树肤、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很相似。认定是汉代到唐代这一时期的造纸工艺,距今已有1400年~1500年的历史。

    历史上少数民族苗族的先民曾是楚国的主体国民。发明我国多种原料造纸术的蔡伦,原籍东汉桂阳郡,属楚国,是少数民族苗族先民主要长期居住地区。

    他在家乡与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各民族人民群众有所接触,积累了民间的造纸经验,到入宫之后,与中原造纸知识技能结合,才在实践中发明新造纸术。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黔东南凯里的舟溪、丹寨的南皋尝卡、剑河的施洞口、凯里凯棠一带的少数民族苗族民间都流传有《造纸歌》、《找书找纸歌》,唱出了历史上少数民族苗族传统的碱法造竹纸。

    甚至更为久远的以青苔造纸“苔纸”,剡藤造纸、以及造纸工具、情状和苗、汉两族共同创造的情形,与汉文史料有关记载相吻合,是史实的客观反映。

    明代李时珍所着《本草纲目》记述各地名纸:“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海人以苔、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