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五章 古扇(2) (第1/2页)
一柄古扇,两种画面,清风袭来,暗香浮动。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杜甫《秋兴八首》 古人制扇,已有千年。《古今注》里说,舜帝做五明扇,两扇合一,形状像开阖之门,作为天子贵族出行的仪仗,用来纳凉遮尘。 周朝时,障扇仪仗可知尊卑: 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到了战国时期,羽扇也流传开来,宋玉曾以鹤尾做扇,比诸葛亮的羽扇纶巾,早了快五百年。 宋起,折扇开始流行,扇面的图案愈加丰富,做扇材质也更加多样,别于腰上,颇为风雅,折扇开合之间,让持扇人气宇不凡。扇的演进,也是古人礼仪文化的演进。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 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 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白居易《白羽扇》 做扇需大巧, 寸寸雕琢, 能为器用, 更要能欣赏雅玩, 骨、柄、面、坠, 诗、书、字、画, 扇的艺术, 每一处都是学问。 用料 《长物志》有云, 扇,羽扇最古, 做羽扇通常用飞禽, 猫头鹰褐斑飞羽、 雪白色的仙鹤、 或白鹅的硬翎, 细毛硬挺, 状如匕首, 皆是上等材料。 关于扇骨用料, 有说法是, 吴中折扇, 凡紫檀、象牙、乌木, 作股为俗制, 惟棕竹、毛竹为之, 称怀袖雅物。 有奇石为贵, 可有竹的话, 就雅了。 而扇柄则多用竹木, 竹制扇柄多为玉竹、白竹, 若要让扇更显名贵, 则会使用湘妃竹等名竹, 《红楼梦》里贾赦抢来的扇子, 就为湘妃制成。 扇的风雅有十分,扇面占七分,扇的价值若有十分,扇面一变,十可变百。扇上的书画,可点石成金,点金成玉。 从魏晋时代起,扇上题字成为流行,王羲之看卖扇老妇穷困,便大笔一挥,写下“清风徐来”四个大字,题扇济贫成为美谈。 到了宋代,扇上的书画更为丰富,野草闲花、草木水禽,在扇子上,可见万物灵动。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苏轼《贺新郎》 扇变至今日,有四类扇子。有如燕瘦环肥,美得各有芳华。 起于清代广东新会,传说有位画扇师傅,在潮湿的广东,画扇的墨经常会受潮褪色,只能用香火烤焦,才能显出颜色来。 后来,画师干脆把铁笔烙红,在扇面上烙出诗画,火画扇由此得名。 铁笔笔力绢细,画的画颜色艳秀,颇有古韵。 江南吴中,盛产绫绢,用来做宫扇的扇面,秀美婉约,赠佳人最合适不过。 用铁丝做外框,用绢绸做面, 扇面上饰以绘画、缂丝、刺绣,美人手持绫绢扇,轻掩玉面,薄如蝉翼的扇面上,千种风情,万般况味。 顾名思义,以白檀、紫檀木做扇, 所引风有阵阵香味, 扇存则香不消, 能保存十余年。 花式的檀香扇, 工艺更为复杂, 用檀香木扇片镂空雕琢, 再用金丝串联, 分层拉出, 有精妙的花纹。 竹丝扇 灿若云霞, 薄如蝉翼, 用纤细如发的竹丝, 编织成桃形, 一把竹丝扇, 纵横的纹路间, 皆是匠心。 不是什么竹都能入料, 要在山的阴面、 选取叶小节长、 春笋秋材的“一年青”黄竹, 用清水灌养, 匀花、刮青、起薄、清刮, 最后才能韧如丝。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怨歌行》 扇是明情之物, 能显玲珑之心, 西汉的班婕妤, 因不受成帝宠爱, 写赋自称秋凉后的团扇。 后来纳兰容若也说,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如果回到当初, 卿还是扇下佳人, 一切又会否不同? 秋扇之典, 都是女子的心酸。 秦淮名妓李香君, 爱慕心上人不做他配, 最后血溅定情扇, 后来有人在血迹上作画, 用红色点染成桃花, 这把象征爱情的桃花扇, 传为佳话。 女子与扇, 多为闺思情怨, 文人与扇, 多为才情故事。 除了王羲之题扇济贫之外,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 因为同情制扇匠人, 也曾在扇上作画卖钱, 帮其解决债务。 一方小小的扇子, 可传情浓, 可递风骨, 在夏蝉将鸣未鸣, 热浪渐浓未浓之时, 不妨买一把扇子, 感受一下, 清风徐来的滋味。 火画扇是广东新会着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时选薄玻璃扇两柄,合成一柄双面扇,然后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