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_第五十八章 宫毯(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八章 宫毯(4) (第2/2页)

之一,北京宫毯工艺面临的危机,不仅是原材料成本上升,还有宫毯的织造技艺的失传。如今,具有高超技艺的宫毯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学徒很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康玉生带了不少徒弟,但目前仅3人还在从事宫毯织造工作,其中2人将要退休,从事此技艺总共只有10余人。后继乏人给这个行业带来灾难性影响,宫毯织造这门技艺逐渐成为濒危技艺。

    2002年9月,北京市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这对北京的传统工艺美术、对北京宫毯的发展与振兴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为抢救北京宫毯这一技艺,在政府和民间艺人共同努力下,2008年,“宫毯”技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北京市宫毯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6月北京华方地毯艺术有限公司成立,承袭了北京宫毯的老字号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筹建“华芳地毯艺术馆”,打造成集设计、制作、参观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创意集合地,对北京宫毯进行传承发展。

    北京宫毯生产工艺繁杂,其流程大体分为三个工序:前期准备、织毯成型、美化整理。前期准备有剪毛、纺纱、染纱、绘制四个环节;编织成型有上经、拴绞、打底、结扣、过纬、剪荒毛、下机等环节;美化整理有平坦、片毯、洗毯、剪活、修剪五个环节。

    制作工具分为两部分。一是织毯设备,二是织毯专用工具和量具。一件地毯要经过纺毛、染色、放大样稿、织作、平、洗、片、剪、整修等11道工序,按照图样以经线、纬线交叉的方法将一根根毛线编织成片,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一点点成型。

    在上世纪60年代,老一辈织造艺人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织毯技术“平、顺、短、齐、地”五字cao作法,并推广京津两地。70年代,在制作艺术挂毯的实践中,根据挂毯制作的技艺变化,又总结出了压、挤、垫、钉、剔、楔、倒、润八字挂毯织造技法,提高了挂毯艺术效果,并在地毯行业中广泛推广。

    北京宫毯的档次是根据道数及绒线质量来划分的,绒线质量越好、道数越高的宫毯,档次越高。常用的绒线可分为3.5支、6支、7支、10支等,“支”表示绒线的粗细,支数越高,绒线越细,织出的毯子也越精细。

    编织时,并不是使用单一的一根绒线,而是将几根绒线并在一起使用,称为绒线的股数,比如6支4股的绒线,就是由4根6支的绒线组成。一块宫毯,图案简单的只需三四种颜色;图案复杂的则需七八种。

    图案的配色分为捷色和润色两种:捷色,指的是颜色过渡分明,用同样颜色的纯色绒线来实现;而润色是指颜色过渡柔和,用不同颜色的绒线组合,来实现这种效果,逐渐改变绒线的配色比例,精确控制颜色深浅、明暗的变化。

    宫毯的主流产品为90道和120道,道数越多,毯子密度越大,质地越有弹性。120道以上属于高档产品,90至100道属于中档,而90道以下的规格在宫毯的编织中极为少见。

    编织是整个宫毯生产的重要环节,工人的技艺水平会直接影响地毯成品的质地,所以过硬的织造技艺,是地毯高品质的基础。刚刚织好的毯子表面粗糙,不同颜色之间缺乏过渡,层次不分明;图案也显得杂乱无章,毫无生气。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宫毯也是如此,这就需要通过美化整理来增强它的艺术魅力。整个制作过程,从图案设计再到织毯成型,堪称是一个书画艺术和手工编织技艺完美融合的过程。

    美化整理可以看作是对作品的艺术包装,每一个环节既有严格的cao作规则和技术要求,同时也要兼顾艺术品质。因为是手工cao作,每个人有自己的特点和cao作习惯,所以每一块手工织毯可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盘金毯是明代出现的地毯新品种,由丝线、毛线、金银线编织盘绕而成,用金为98库金,纯度相当高。金的颜色饱满柔和,能够完美衬托纹样,外边用金为74大赤金,色浅且亮,在毯面周围形成亮点,使整幅地毯显得富丽堂皇。

    盘金毯是专供皇室贵族使用和欣赏的富贵装饰艺术品,用料昂贵,工艺复杂,师传保守,因此会织的艺人不多,在民间很少流通,遗留下来的实物不多,目前仅有少量存世。

    2006年,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毯织造技艺”传承人康玉生大师和多位专家的指导下,盘金毯技艺挖掘成功,并成功制作出《九龙图》《心平气和》《盛世龙福》等作品。

    图案设计师曹艳红负责盘金地毯的设计,由传统图案改编,经过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九龙图》中间由九条飞龙构成,小边是水波纹,大边运用了“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吉祥八宝和“寿”字纹样。整体画面富贵华丽、寓意吉祥。

    《盛世龙福》作品是在盘金毯再现金身的基础上,一改往日盘金珍品素色效果,颜色华丽,而不失庄重,布局严谨的九条龙周围以宝相花、蝙蝠穿插连接,寓意吉祥、和平、幸福,祥瑞之气溢于毯面。

    由于是纯手工织做,作品历时一年,加之后道工序“软雕塑”修整,整幅地毯立体感极强,极具皇家气派。盘金毯的抢救成功,让濒临失传的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再现盛世华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高,地毯工艺在继承宫毯编织技艺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总结挖掘新的工艺技术,使得地毯从质量和工艺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宫毯设计师,充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的宫廷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向民间拓展。它既存皇家气派,又有民间韵味,给人无穷的回味与遐思。

    设计人员根据出土文物中的青铜器、陶器、漆器、丝绸织物、石窟雕塑、古建砖瓦等的艺术装饰纹样,创新设计出造型新颖、古朴典雅的“古纹式”系列图案。

    有根据西方建筑、艺术雕塑、皇宫内饰等纹样创新设计出具有西洋风格的“宫殿式”系列图案,根据大量古代、现代中国锦缎图案资料,创新设计出以艺术夸张的花朵和卷叶草为主题,穿插变化,构成富有韵律的“锦纹式”系列图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