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一章 云锦(2) (第2/2页)
妆花传统工艺。至今南京云锦研究所为十三陵定陵博物馆成功复制“红素罗绣龙火二章蔽膝”、“织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襕妆花缎衬褶袍”等10多件文物。 这是清代的宫廷织物,“寸蟒缎”属妆花品种。妆花是南京云锦中最具特色的品种,它是在借鉴综合不同时期、不同种类丝织工艺技术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崭新工艺,直到明代初年才正式出现。 由于使用了独特的“通经断纬、挖花盘织”工艺。因此用色繁多、配色自由。 妆花一直专供皇宫御用,因此它富丽辉煌的色彩与宫殿豪华的建筑装饰风格也是十分呼应的。这种“逐花异色”的手工彩织技术,直到今天还是不能用现代机器取代。“织金寸蟒妆花缎”用金线和彩绒织出“小团龙”和“骨朵云”。 “寸蟒”,也被称为“金钱蟒”,由于团龙花纹直径很小而得名。又因为整个“骨朵云”纹样外缘轮廓很象“鱼”形,因而人们也叫它“鱼妆”。 双狮戏球妆花缎传统妆花织物。狮子为百兽之王,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喜庆动物,经常在节日庆典中亮相表演,增加娱乐气氛。 这件“双狮戏球”妆花缎,图案取材于传统的狮子戏绣球主题,画面中两狮相对,憨态可掬,围绕中心绣球欢腾扑跃,绣球以飘带连系两狮,四周衬托缭缭祥云,表现出一幅欢乐喜庆的节日景象。 妆花织物失传的品种很多,1949年南京解放以后被继承下来的,只有“妆花缎”一种。“妆花缎”匹料的单位花纹有:六则、四则、三则、二则、一则几种。 单位花纹最多的为“八则”,一般织“四则”花和“六则”花居多。所谓“则”数,是指在匹料幅宽尺寸内,横向并列的“单位花纹”的数目。“四则”就是横向并列有四个相同的单位花纹。“六则”就是横向并列六个相同的单位花纹。 童子攀枝妆花清代用料。主体纹样源自清代宫廷,后由朝廷赏赐给西藏达赖喇嘛,成为达赖喇嘛宝座上方的顶蓬装饰,受人顶礼膜拜。 童子手持莲花,作攀登状,寓意“年年”好合、飞升腾达、五子登科。同时,“莲”又谐音“怜”,古语中可怜即可爱之意。童子形象生动可爱,表情细腻传神,纹样色彩丰富高雅、线条柔婉飘逸,是云锦艺术中的珍品之一。 织金又名“库金”,也是因织成以后输入宫廷的“缎匹库”而得名。“织金”就是织料上的花纹全部用金线织出。也有花纹全部用银线织的,叫做“库银”。 库金、库银属同一个品种,分类上统名之为“织金”。明、清两代江宁官办织造局生产的织金,金、银线都是用真金真银制成,在每匹织料的尾部,均织有“×××××织造真金库金”字牌。 说明所用的金、银线材料货真价实。从明、清两代传世的织金锦缎看,由于金线材料考究,虽经过数百年的时间,至今仍是金光灿烂,光彩夺目。 库缎又名“花缎”或“摹本缎”。库缎原是清代御用“贡品”,以织成后输入内务府的“缎匹库”而得名。“库缎”包括:起本色花库缎、地花两色库缎、妆金库缎、金银点库缎、和妆彩库缎几种。 库缎是在缎地上起本色花。花纹有明花和暗花两种。明花浮于表面。暗花平板不起花。库锦,又名织金。其花纹全部用金线织出。传统的织金图案,大多采用小花纹,以充分显金为其特色。 库锦,是云锦四大类品种之一,在缎地上以金线或银线织出各式花纹丝织品,故名。库锦中尚有“二色金库锦”和“彩花库锦”两种,多织小花。前者是金银线并用;后者除用金银线外还夹以二至三色彩绒并织。 云锦中的“库锦”,也是因织成以后输入宫廷的“缎匹库”而得名。在过去民间作坊中分类较为含混,有些属于“库锦”类的织物,被混淆于“妆花”类织物中。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因此,首先需要搞清楚这两类织物相同和相异之处。 “库锦”和“妆花”两类织物相同的地方是:它们的原料都是用精练过的熟丝染色后织造,两者都是提花的多彩纬织物。这两类织物不同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花纹配色和织造方法上。 “库锦”固定用四五个颜色装饰全部花纹,织造时纬线采用通梭织彩技法,显花的部位,彩纬呈现在织料的正面,不显花的部位,彩纬织进织料的背面。库锦类织物有许多品种,民间作坊中习惯的名称有:“二色金库锦”、“彩花库锦”、“抹梭妆花”、“抹梭金宝地”、“芙蓉妆”等。 “锦”,并不只因其材料考究、制作费工而贵重,更重要的是:它是用美丽的五色彩丝织出优美的图案花纹,是一件精美华丽的丝织艺术品。 《六书故》云:“织彩为文曰锦”;李时珍《本草纲目》“锦”的释名说:“锦以五色丝织成文章,故字从帛从金……”可见,优美的纹饰和华美的色彩装饰,是构成“锦”华贵的最重要的因素。 南京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 在色彩感情上,中国的传统向来爱好温暖、明快、鲜艳和强烈的积极色,不喜欢弱色和多次的间色。因此,青、红、黄、绿、紫、白、黑,成为中国装饰用色上的主要色彩。 这从中国的民间刺绣、京剧的舞台服装、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宫殿式建筑的彩绘上,均可看到这种装饰用色的典型特色。云锦的用色,也继承了这个民族装饰用色的传统。 元代的织锦,则由传统的注重配色转变为崇尚用金作主体表现,这在中国锦缎装饰上是一个极为突出的转变。 明、清两代的织锦,在元代盛行用金风气的影响下,既重视配色,又考究用金,两种装饰方法被兼收并蓄,形成金彩并重的锦缎装饰新风貌。在元代用金风气的影响下,结合御用服饰和宫廷装饰的具体实用要求,形成了自己的用色规律和装饰特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