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_第六十五章 活字印刷(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 活字印刷(2) (第2/2页)

印刷在古代中国始终占据主导位置。

    南宋绍熙四年,大臣周必大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的铜版胶泥活字法,印制所撰的《玉堂杂记》。

    元成宗大德二年,安徽旌德县尹王祯,制造3万余木活字,排印6万余字《旌德县志》100部。并余此后不久,刊行所着《造活字印书法》。

    1965年在浙江温州发现崇宁年间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本,字体大小不一,有个别字被横置,显然是活字本。1907年,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敦煌发现1300年的几百枚全套维吾尔文字母活字。1928年中国考古队在吐鲁番地区发现带汉字的维吾尔文活字印本。

    元英宗至治二年,浙江奉化县尹马称德,用十万木活字,排印《大学衍义》。

    明孝宗弘治三年,江苏无锡印书家华隧,用铜活字排印书籍千余卷。

    明神宗万历二年,铜活字排印《太平御览》1000卷。

    明代用木活字排印的印刷物包括《壁水群英待问会元》、《四友斋丛说》、《晏子春秋》、《小字录》、《栾城集》等。

    明代铜活字本包括《宋诸臣奏议》、《渭南文集》、《石湖居士集》、《曹子建集》、《蔡中郎文集》、《吴中水利通志》、《唐人集》、《玉台新咏》等。

    清世宗雍正三年,内府制造25万枚铜活字,排印64套《古今图书集成》,共32万余卷。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雍正诏令制木刻活字,二十五万余木刻活字,在一年内全部完成,排印2300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现存清代活字刊本还有《常州府志》、《近台记闻》、《无锡县志》、《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红楼梦》、《万历野获篇》、《续资治通鉴长篇》、《学海类篇》、《南疆译史勘本》、《仙屏书屋初集》、《音学五书》、《琳琅秘室丛书》等。

    13世纪末,高丽用金属活字印《清凉答顺宗心要法门》,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活字本。

    1376年,朝鲜出现木活字《通鉴纲目》。

    1436年,朝鲜用铅活字刊印《通鉴纲目》。

    16世纪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经》、《劝学文》。

    1440年左右,约翰内斯·古腾堡将当时欧洲已有的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了铅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实质上推进了印刷形成工业化。

    1584年西班牙历史学家传教士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所着《中华大帝国史》中提出,古腾堡受到中国印刷技术影响;中国的印刷术,通过两条途径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经俄罗斯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通过阿拉伯商人携带书籍传入德国,古腾堡以这些中国书籍,作为他的印刷的蓝本。

    门多萨的书很快被翻译成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法国历史学家路易·勒·罗伊,文学家米歇尔·德·蒙田等,都同意门多萨的论点。

    意大利人则将活字印刷传入欧洲的功劳,归功于伦巴地出生的意大利印书家帕菲洛卡·斯塔尔迪,他见到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来的活字版书籍,采用活字法印书。意大利人为此特地在他的出生地树立他的雕像作为纪念。

    法国汉学家儒莲,曾将沈括《梦溪笔谈》中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一段史料,翻译成法文,他是最早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史实,介绍到欧洲的人。古腾堡所发明的铅字,实际上同时含有铅、锡与锑。因为活字合金含有铅等对人体有害的金属,使用麻烦以及工艺上的不足,在电脑排版流行以後,逐渐销声匿迹。

    1839年,英国伦敦传道会传教士理雅各将马六甲英华书院及其印书厂的华文活字和印刷机器,迁往香港。香港首份华文报章《遐迩贯珍》就是用英华书院的汉字活版印刷厂印刷发行的。

    当时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世界闻名:俄国沙王钦差大臣、法国巴黎学会、新加坡政府。而太平天国、两广总督、上海道台、清廷总理衙门等,都先後购买过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或全套活字铜模,是为西人铸造的中文铅字传入中国之始。

    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美魏茶、慕维廉、艾约瑟等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是上海最早的拥有西式汉文铅印活字设备的印刷机构。墨海书馆刊行的铅活字本,包括裨治文《大美联邦志》等。

    1873年英华书院校长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的家乡;王韬买下英华书院旧址的中文活字印刷厰,在荷李活道29号,创立中华印务总局-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西式中文铅字排印书籍的华本印刷厂。

    1874年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是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西式中文铅活字的华资中文日报。

    活字印刷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之一,发明者毕昇,时间在北宋庆历年间,比韩国的《直指》早近400年。

    同时代的科学家沈括在其着作《梦溪笔谈》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不仅记载了造活字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还记载了许多细节,当时活字印刷已有明确的分工,“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当时字库的检字法为按读音分类查找,“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字库中每个字都有数个,常用字更多,以备重复;如果是罕见字,则临时制作。

    1965年,浙江温州出土一件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升之后大约50年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非常确凿,传统的韩国学者也承认“金属活字”不过是材料不同,韩国学者徐有榘在《怡云志》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权与也或用铜造——我东尤尚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