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章 蜡染(2) (第2/2页)
精心,差一点就被奔波不定的生活拖垮,但忽然见满山遍野生气勃勃盛开的梨花,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丽,于是又增强了生活的信心,也因此,梨花留给苗族深深美感。小孩穿梨花纹的蜡染衣装,就可平安地健康成长,梨花纹也是苗娃的吉祥图案。 铜鼓是苗族文化的特征,铜鼓上的古老纹样,往往也是苗族蜡染传统纹样的来源。 绘制蜡染的织品一般都是用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机织白布、绵绸、府绸等布料的。由于布料的天然纤维中含有杂质和浆料,会影响蜡染品质,必须经过洗练除浆才能使用。 将布料放入水中浸泡、捶打,反复数次,一边揉搓,一遍过水清洗,从局部到整片布料都经过再三揉搓和清洗。 在水中洗净布料,把洗净的布料挂起晾干,稍稍拉抻使其平整。 按所需大小裁剪,并粘在木板上,用刻刀或指甲划出大致的范围和纹样轮廓,如果有喜欢的图案可以照着绘制,这个环节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谓的打板。 用瓷碗盛蜡放在炭火盆上,加温到摄氏一百三十度左右。在点蜡的过程中,蜡液必须一直维持这个温度,同时准备好一大一小两把铜质蜡刀。在其中使用的蜡主要是蜂蜡,也有掺和白蜡使用的。 先将蜡碗置于火盆等热源之上加热,并放入蜡块进行溶化。 用铜蜡刀垂直伸入蜡碗中蘸蜡,蜡液蓄于斧型的铜片间,借铜传热保温,蘸蜡后轻敲碗边抖掉多余蜡液,并将蜡刀呈水平移动到布面上防止误滴。 用大蜡刀画口水兜的轮廓,线条较粗。用小蜡刀画出细线图案。 点蜡的关键在于掌握蜡液的最佳温度,当蜡液浸透到布料纤维以后,防染的效果就能达到了。 入染前先泡湿,再提起来滴干水,并抖抻布料。 布料慢慢放入染缸,不断轻轻翻动,约染二十到三十分钟。 取出布晾起来,经风干使染料氧化。循序入染缸三次后,如水清洗,洗后晾干,再继续浸染。 在最后几次浸染前要先刷豆浆一两次,可增加染料的固着力 此时蜡的表面沾有染液,布上也有浮色,因此脱蜡前先入冷水中漂洗去浮色。 将染布投入沸水中煮,蜡质融化脱去,用勺舀出浮面蜡液,倒入其他容器中。 用筷子挑起染布在沸水中提涮几次,涮尽残蜡。 这是蜡染的最后一个步骤,图案是否清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步的处理。 将盆中清水换成肥皂水,一公升水约兑三克肥皂粉。肥皂水煮沸后,将染布放入煮三十分钟。 经皂煮除尽布面上的浮色后,用筷子夹出。投入清水中洗净。 染布在清水中浸泡一昼夜后,略为清洗,晾干之后,整个蜡染的制作工序即告完毕。 民族村寨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 其他人文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 民族村寨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 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绞缬”、“夹缬”一起被称为。 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绞缬”、“夹缬”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 而革家蜡染起源于古时革家男人上山打猎,被蜂液滴在身上,回家后衣服上的蜂液与花草混合的颜色清洗不掉,发现蜂蜡是衣服最好的保护色,因此革家人发明了用蜂蜡画图的技艺。 革家没有文字,蜡染技艺只能口口传。革家蜡染技艺重在意识的表达,记载着革家历史征战、民族迁徙等文化,革家蜡染中的每个图案和纹样都有着深刻的内涵。 蜡染图案的寓意和观念,培育着革家族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怀,对民族兴盛传承的热烈情感,体现了革家的民族性格含义和艺术气质。 革家妇女用蜡染做成衣裙,配以红缨帽、披肩,即马甲、围腰、红绑腿、银饰,便形成了革家妇女的盛装。革家这种对蜡染热爱的崇高习俗和纪念,一代又一代的保留了下来,使这一技艺得以承袭,也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革家蜡染工艺复杂,革家女孩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画蜡,先用两块铜片制成小三角形的点蜡工具,名为“点蜡刀”,再用白布铺在一块平面光滑的正方形木板上,将蜂蜡放在土碗中用火熔化,待蜡煮热到80℃左右之时就用点蜡刀蘸蜡点画在白布上,形成各种图案,这个步骤称为点蜡。 点完蜡后,将蜡布置于蓝靛染缸之中连染三天三夜,待养化染好后,用沸水煮蜡布,这个步骤为脱腊。脱蜡之后需要将蜡布清洗干净才算制作完成,晾干后的蜡布,未点蜡处为蓝底,点有蜡处为白色图案,形成了革家蜡染特色鲜明的蓝白样式。 革家蜡染的图案大都是以太阳为中心,几何抽象的图形。万物生长靠太阳,反映了革家的宇宙观,将蜡染花纹中的螺蛳、鱼虾、青蛙、瓜子、星、齿、鹤、龙、凤、蝴蝶、蝙蝠、铁钩、山水、花草等图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点绘讲究结构对称、精细严谨,造型古朴大方,给人以和谐美感,这是革家人对世界万物认识的结晶,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充分体现了革家独特的历史文化。 蜡染艺因神秘怪异的抽象图案、工序繁多的制作过程、手工制作的高端技术掌握以及依靠祖祖辈辈的传承方式,这些种种因素使得革家蜡染的传承发展之路困难重重。 会画蜡的不一定会染,会染的不一定会画蜡,随着老一辈艺人的老去,年轻人迫于生活在外打工,精湛的传统工艺后继无人,革家蜡染面临艰难境域。#x#x#x#x#x大时代的梦#x#x#x#x#x#x#x#x#x#x#x#x#x#x#x#x#x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