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一章 珐琅表(5) (第2/2页)
艺的渊源已久,从1980年代起,雅典表就同位于勒洛克(éCadransSA珐琅面盘工坊合作,在制表业展开珐琅工艺的文化复兴。这家着名的珐琅面盘厂由珐琅大师年所创,长期以来一直是雅典的合作伙伴,直至2011年,家族打算放弃经营,后来遂由雅典表买入百分百的股权,纳为旗下的一员。 雅典表《克鲁森斯登号》鎏金珐琅腕表,它的珐琅面盘需经50个小时、26道工序才能完成。 雅典表买下ansSA后,仍让这家珐琅面盘厂与之前一样,接受其他钟表品牌的订单,在厂内就可发现许多其他一流瑞士表厂委托制作的表面盘。在珐琅工匠极其缺乏的当下,这种对行业开源的做法不论是对珐琅工艺的传承而言,亦或是对于制表业而言,都是极有意义的一件事。 这家珐琅工坊只有8人,但各司其职,尤其擅长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半透明珐琅以及大明火珐琅的制作,因而在雅典表旗下表款中,不乏使用这些珐琅面盘的款式,比如今年的鎏金大明火小秒针腕表,便是使用了大明火珐琅面盘。 目前厂内的珐琅面盘的制作都保留了手工生产的传统,甚至使用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工具仍在服役。比如,为了挑选矿物质颜料粉末中较大的颗粒,工匠必须用一个特制的玻璃缸手工淘洗——在粉末中加入水后,通过手扶晃动玻璃缸,将轻细的粉末扬起然后倒掉,最后留底的粉末都是适合烧制的大小。 烤炉内的珐琅表盘燃起明火,这就是大明火珐琅技艺之名的由来。 大明火珐琅工艺烧制的白色表盘,即便数十年上百年过去,仍不会发黄变色。 纯色的大明火珐琅是这个工坊最着名的工艺。一位资深的工匠负责将珐琅粉末均匀地洒在面盘铜胎上,粉末多少全靠手感把控,随后面盘移入电炉烧制。 在烧制前还会洒上易燃的物质,如此进电炉后不久即会燃起明火,将温度拉到820度以上,藉着高温可以烧出更浑厚饱满的色泽,此即大明火之名的由来。 一个面盘约要经过四次洒粉与烧制的过程,才能达到足够的面盘厚度。每一次烧制都可能使面盘出现裂痕和气泡报废,正因如此,每一枚大明火珐琅面盘的腕表都尤其矜贵。 掐丝珐琅工序:先将0.07毫米的金线在与表盘图案相同的图稿上弯折出符合的线条曲度,折好后须与表盘图案反覆比对微调。 完成图形后,再将各色釉料填入、烧制。 掐丝珐琅面盘的制作需要两位工匠协同完成。一位工匠专职勾画图案,之后他将0.07毫米厚度的金线弯曲成与轮廓相同的弧度,再以植物胶水黏到面盘上,如此逐步以金线围出图案轮廓线条。 在此之后,另一位工匠才能用笔沾珐琅颜料涂入适当的区块,描摹出生动的图案。上料与烧制的工序亦要反覆数次才能达到所需厚度,最后进行表面抛光,除去多馀馀馀的珐琅与金线,才算是完成。 雅典表鎏金珐琅狗年腕表,应用了内填珐琅工艺。 除了掐丝珐琅和大明火珐琅之外,雅典表的ansSA珐琅面盘厂也制作雕刻内填珐琅,这是在面盘上先雕刻出图案轮廓,之后再填入珐琅烧制。 雅典表鎏金珐琅狗年腕表就是应用这种工艺。概念和掐丝珐琅相似,只是一个是用金丝作出轮廓;一个是利用雕刻工艺,可算异曲同工。 半透明珐琅的制作,需要工匠将珐琅颜料涂抹到经过机镂雕刻装饰过的表盘上。 掐丝和内填珐琅都需要更为精细的工艺和丰富的经验,在工坊里的工匠都有着三十多年的工龄才能胜任。同样,负责烧制大明火珐琅的工匠也已经临近退休的年龄。 年轻一辈的工匠中,一名负责给雕花的盘面烧制半透明珐琅,另一名最年轻的工匠,专职处理珐琅盘上的细小气泡——他们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磨炼才能够成为独当一面、技艺精湛的匠人。正因培养工匠不易,珐琅表盘才更显矜贵,而那些采用了珐琅表盘的腕表,更是凝聚了手工艺之美,弥足珍贵。 现如今,珐琅表早已跳出其计时的功能而成为藏家的挚爱藏品,它凝聚着时光的绚丽色彩,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同样也是经典的艺术。 如今这门古老技艺的传人越来越少,当今全世界掌握珐琅技艺的只有十人左右。有关手表的所有装饰技艺中,珐琅不仅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繁复,数量稀少,烧制精美,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珐琅表大师的作品是可以而不可求的。 孔氏珐琅创始人孔令俊表示,珐琅表和其他表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用珐琅烧制这一独特的技法呈现出另外一种艺术的美,比如说油画是用油料绘成,山水画是用水墨画就那么珐琅就是用附着在金属表面上釉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珐琅可以保存万年而不退色,珐琅表的魅力在于每一只表盘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仅此一只,每一个都是孤品。 制作珐琅表不仅仅是项工艺,绘制珐琅表还是一门艺术,顶级的珐琅大师还需要在绘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需要他们能在造型、色彩、线条等方面能够驾轻就熟,还要有大师个人的创造,所以孔令俊认为“珐琅表不是商品,而是艺术品。”作为极少数能在顶级腕表品牌的珐琅表盘上留下签名的艺术大师AnitaPorchet也曾说“一件作品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作者的感情,其次才是技艺。” 在日内瓦制表行业的“传统七工艺”:钟表设计师、装配师、金匠、表链匠、雕刻师、珐琅画师和宝石匠中,尤以珐琅彩绘的制作最为艰难。珐琅是时间凝聚而成的艺术品。 尽管如今的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但珐琅表盘的制作依然必须依靠纯手工完成,不能用任何机械设备替代珐琅师。在腕表表盘这一方寸间,能创造出如此细致入微的画面,非技艺超群的珐琅大师不可,一位成熟珐琅师的培养至少需要十多年的锤炼,更不要说顶级珐琅大师了,用万里挑一来形容也不为过,几百年历史的珐琅,发展至今,业内公认顶级的珐琅大师不超过十人。 在珐琅界里,大师,是既要熟悉珐琅彩绘背后复杂的化学变化,又要拥有高超的绘画技术,还能在表盘上做到心到、眼到、手到,鉴于上述情况,目前业界珐琅大师非常稀缺。 略去那些复杂的化学名词,珐琅就是把一些类似玻璃的矿物质研磨、填充、熔炼,然后形成丰富的色彩,用来装饰珠宝、钟表等的工艺。制造珐琅的主要材料就是硅砂、石灰、硼砂和碳酸钠等物质,这些原料经过一道道工序及能工巧匠之手,最终完成美丽蜕变。 珐琅的整个制作过程由一系列程序复杂、费时费力的工艺制成,一只珐琅表盘,需要经过几十次谨小慎微的反复填色、烧制,经历极高的损毁风险,才能成为色彩强烈永不褪色的珐琅,而且珐琅的制作过程还有许多不能预测的因素,例如烧制时受热有所不同等,即使用同样的釉料也未必能烧出一样的色彩。 此外,珐琅的烧制受原料的成分、质量、颗粒度、炉温、火候等因素的影响,且不同的颜色需反复多次烧制,每获得一件成功的作品,之前可能要面临数倍的废品,成功率极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