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八章 剪纸(5) (第2/3页)
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越发成熟,已经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但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 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剪纸大概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了。小学或初中的美术课上,总会有一节课是拿着一张红纸,跟着老师翻折、剪切,变幻出个大红的“囍”或是展翅欲飞的蝴蝶。 剪纸同样也是一门“易学”却“难精”的民间技艺,“难精”的不单是技法、还在于内容创作。 大多数的剪纸作品出自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是他们闲暇之时的“随性之作”,剪纸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墨。 薄薄的一张纸,经过剪刀或刻刀的修饰,却能幻化出万千世界。 中国的多数省市都有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其中河北蔚县、江苏扬州等地多为世人所称道。 重庆剪纸,严格来说并无多少可以考证的悠久历史。 直至上个世界六十年代,才陆续出现了一些被社会认可和大众接受的艺术家,如郭峰、黄钢、孙念倩、庞书麟等。 近来,又出现了晓桑、周定洲、梁素、杨艺、张明志、黄继琳、梁世惠等艺术家。 不过,重庆剪纸虽无“多少可以考证的悠久历史”,却具有深厚的巴渝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巴渝民族风貌。 2010年,重庆剪纸与河北、陕西、山西、浙江等省市的剪纸联合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重庆剪纸也在多位代表性传承人的推动下魅力渐显、精品频出。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馆,笔者拜访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龙坡剪纸”项目传承人杨艺,从她与剪纸的故事中解读重庆剪纸。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剪纸和窗花几乎可以画上等号,每逢年节或是喜庆时刻,人们总会把大红的剪纸贴在墙上或玻璃窗上,以此渲染浓郁喜庆的节日气氛。 事实上,在剪纸悠久的历史中,剪纸的用途遍布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唐朝人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五代时期,剪纸技艺被用于制作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的“功德花纸”;而到了宋代,陶艺匠人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百姓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明清时期,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 在杨艺的记忆中,奶奶天生一双巧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针线活、绣不完的花、剪不完的纸样。 临近的婶婶嫂嫂们总会到家中向奶奶讨要几张剪纸作为围兜、鞋垫的绣花样子。 跟着奶奶,杨艺初识了剪纸的一些刀法形式。如在剪纸时,先剪圆线,顺着半圆线右边,剪出弧线。 剪纸下方的半边刀尖用于平衡,需放在左食指上,而后剪刀左右移动,一刀接一道,形成一条锯齿状的纹路。 这就是锯齿剪,是初学剪纸的难关。 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物象的特征:剪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则能表现叶子和根茎的针刺、毛绒;剪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能表现硬实的鬃毛;剪人物时,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还可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 此外,剪纸还有“月牙儿”、“水滴纹”、“涡纹”、“云纹”等各种刀法形式。 每种刀法形式都能产生数种变化,它们在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画面层次分明,而又富于变化。 对于很有美术天赋的杨艺来说,传统剪纸的学习很是得心应手,小小年纪的她就能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的要求。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杨艺开始尝试用剪刻结合的手法来制作剪纸,并在吸取民间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她用中国画的构图,融入中国画中的点、线、面、体元素,以及黑白装饰画的韵味,逐渐形成了自己简约、唯美、独特、现代、抽象的风格。 在杨艺看来,传统剪纸的特点,在于可以折叠,心随剪刀走,每一幅剪纸造型都不一样,很吸引人的眼球;而用刻刀模板的剪纸,造型固定,细节刻画更加精细。 “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 中国地理分南北,许多民间艺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