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八章 另过 (第2/2页)
田地。 这些田地或是肥沃,或是贫瘠,都由住在田庄里的佃户打理。 佃户就是佃农,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在给主家种地,在土地里艰难刨食,除去每年上交上去的钱粮,剩下的也只够温饱。 若是遇上大灾之年,或者是战乱,他们就会更苦,现在是太平年间,所以眼下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荣国府在外面有大大小小二十多个田庄,良田上万亩,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可对比其他一些国公府邸来说,却又要差一些。 远的不说,就说一脉相承的宁国府,它所拥有的田庄和土地是荣国府两三倍还有余。 这二十来个田庄和上万亩良田,在风调雨顺之年能为荣国府带来八九万两银子的收入,而这些银子也只够荣国府一年的开销。 这八九万两银子是几千个佃农辛苦劳作一年的成果,荣国府里面的人在大鱼大rou的时候,那些佃农却在吃糠咽菜,没有人会去为他们鸣不平,整个大刘都是如此,无可厚非。 见贾琏不解,贾母解释道:“你弟弟如今也不小了,如今又在外面读书,也算是大人,该出府另过了,我会从我的嫁妆里分一些东西给他,除此之外,你再挑一个田庄,别的不说,足够他嚼用一年,如此一来,我们也不算亏欠了他什么。” 贾琏闻言心中大喜,出府另过就是分家,给你一些东西,剩下的和你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如果贾琮真的出府另过,受益最大的还是贾琏。 因为再也不会有人和他争抢贾赦身上的爵位和官位,没有人会威胁到他,这些迟早都是他的。 贾琮如今表现如此优秀,作为嫡长子的贾琏也不是没有忧虑过,虽然这种事发生的几率很低,可只要有一丝的可能性,贾琏都不愿意看到。 “老太太,城南四五里处有一个田庄,如今住着五十来户佃农,也有两百来个人,种着七八百亩的地,前年我去过一趟,都是良田,肥沃的紧,最为合适。”贾琏娓娓道来。 他真挚的面容,不含一丝的作伪之色,不知道的还真的以为他在为贾琮着想。 “嗯,一年能有多少两银子的收成?”贾母问道。 “约摸四五百两。” “那就这个罢,你现在就回去把那些地契和佃农们的身契全拿了,给你弟弟送过去,还有……”贾母说着,又用拐杖往地上敲了两下,传话完贾琏,一直在门口守着的鸳鸯走了进来。 “去取五十两金子来,别走账面,从我那个红箱子里取。”贾母吩咐道。 鸳鸯应了一声,转身去了里面,不一会儿就端着一个木盘走了出来,上面盖着一块红绸缎面。 贾母对贾琏道:“把这个也给你弟弟带过去。” 鸳鸯走上前,把手中端着的木盘交给贾链,贾琏接过后就下去了。 一直沉默的贾赦见木已成舟,也起身退下。 …… 陈府,贾琮院。 贾琮刚准备离开,却被陈伯行打发来的人请去了盛安斋。 贾琮一进门,看见贾琏正坐在椅子上,时不时的往外张望着,心中奇怪,上前行了一礼道:“见琏二哥。” 贾琏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两个木盘,其中一个虽被一块红绸缎面盖着,却露出了一些金灿灿的东西。 贾琏心中虽然欣喜,面上却有些尴尬,不知道该怎么说,纠结再三后才对贾琮道:“三弟啊,这些都是老太太给你的。” 说着,掀开一个木盘上的红绸缎面,露出几排金灿灿的金锭。 贾母怎么会无缘无故给自己东西?贾琮心中奇怪,又指着另一个盖着红绸缎面的木盘问道:“这又是何物?” 贾琏想起那一年能产出几百两银子的田庄,底气瞬间足了很多,脸上的尴尬之色也少了大半,像是揭开谜底,见证奇迹一般,吹嘘道:“这里是城南一个田庄的地契和所有佃农的身契。” 贾琮见此,心中了然,却依然问道:“不知道老太太给琮这些东西是何意?” “呃,三弟啊,老太太的意思是你如今也不小了,可以出府另过了……”贾琏见贾琮沉默不语,连忙补充道:“这个田庄一年虽有几百两银子的产出,父亲还觉得有些亏欠于你,把西城的一家酒楼也送给你了,这是地契。” 贾琏说着,从怀里取出一张纸,有些不舍的递给贾琮。 贾琮接过酒楼的地契,看了一眼后,对贾琏道:“劳烦琏二哥走一趟,回去还请后代我向老太太和父亲表示谢意。” 贾琏见贾琮接受了这些,点了点头,笑呵呵道:“好说,好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