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新疯暴_第三十七章 两仪殿论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七章 两仪殿论谋 (第2/2页)

注的准确性,更不是讨论那稻米是否存在的可能性,而是要在短时间内将稻种计划实施,最好是在征伐突厥之前才行,如果今年种下,那士兵明年就有新鲜的稻米吃了,不是吗?行之有效才是真道理,时不我待啊。”之后继续那眯眼的微笑,露出那一口大白牙,看似讨人喜欢的,但这话回答很是讨人厌恶。杜如晦对李宽的这个回答很是不满,皱眉去看李世民,心想,这是你教的儿子?也对,你根本就没教过,这是那孙老道教出来的。李世民却撇了一下嘴,显然是对自己儿子的回答很是满意,符合他的性格。气得老杜转身看着房玄龄,希望老战友能为自己讨个公道回来。房玄龄听了李宽这回答,也就明白,这孩子的性格就是务实,别去玩那些虚的,就来最实际的,而且刚才李世民也说了李宽对他的那套说辞,就是以教化蛮夷的口号来巧取豪夺,而且将几种情况做了分析,就是一个目的,土地和任何物产的种子,都要。房玄龄摸了摸自己的胡子,笑着对李宽说道:“那赵王殿下是想我们做些什么呢?说说你所谓的计划,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哦,对,行之有效的去完成那稻种进关中耕种呢?”李宽一听,这是办事的人,还是跟他说吧,先是向房玄龄施礼,并指着那地图说道:“让理藩院还是四方馆这类机构给那些藩属国,周边的小国家大国家都发个文,让他们将自己本国的任何粮食、水果、菜蔬和花草的种子或成品都进贡到我大唐来。让官员在两国边境就接收,别让他们那些穷国家徒步走来长安,那等他们到了,几年都过去也说不定。之后让驿站八百里加急的送来,选最好的土地去种,那粮食的种子要大面积的推广出去,让斥候军打扮成客商去他们国家也尽量多买些种子回来,没钱就拿我大唐的丝绸之类的去换。就近在南方水草丰富的地方种植,之后等收获的第一批的时候在耕种和产量的记录对比上就能看出那些蛮夷小国当地要比我大唐种植的产量多得多,但我大唐境内的产量也会超出我们传统种植的粟米糜子麦子之类的产量。而我们大唐就以数量严重不符,就定他们蛮夷小国个‘欺君之罪’,在让边境的府兵去征伐他们,伐个不臣之国,谁都说不出什么吧,或者让边境内附的人去打也行,岭南冯盎就行,他不是就近吗?之后等我大唐官兵到了真腊、占城和林邑之后,就直接实行州县制度,派遣冗官犯官去治理,让儒生去教化,土地,物产都归我大唐,有了粮食,那强兵之后,打个突厥什么的,手到擒来啊。那些将军们肯定喜欢,有饱饭吃的士兵最勇猛了,不是吗?”李宽这一套说辞直接让房杜二人开了眼界,原来战争的目的和利益在李宽眼里就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而且几手任务一起抓,动用的资源最小,利益最大。这位是买卖人出身吗?而李世民现在的脸有点得意,喜眉笑眼的看着房杜二人,意思就是看看这儿子,考虑的多么周全啊,他现在也开始明白了,这李宽就是在为大唐未来几年打基础呢。而且民生、战争、政治、教化都考虑进去了,这要让是放在朝堂之上,就剩下扯皮了。但放在眼前一看,可以不经过中书门下就可以下令了,理藩院和四方馆,再派遣个特务机构,李世民手里有这方面的人才啊。可这些让房杜二人听过之后,感觉就是这李宽的身份不应该是能说出这些话的啊?这话连太子都不能轻易说出口啊,这话大胆,但确实是能最短的时间内行动起来,怕北方出问题,连南方的先锋替死鬼都找好了,冯盎,很是合适啊。而且这事秘密的进行,可以提到日程上来啊。但就在君臣三人都在思索李宽的话的时候,两仪殿门口响起了一个声音,说道:“臣觉得赵王的计划,可行。”

    一身华丽朝服的人走了进来,而且那气度,很是高贵啊。没等李宽看清楚那人的相貌,李世民就说道:“无忌,你来的正好,你外甥给朕和房卿杜卿指路呢。”李宽一听,无忌?张教主?明教高手?但马上就收起自己的武痴心性,哦,我是他外甥,长孙无忌啊,舅舅大人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