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226章 废除科举 (第1/1页)
    康熙用力点头。    孝庄说的道理他懂,项羽无论有多强大,无论赢多少次,因为政治幼稚,最终都会败给刘邦。    可是抬头看向南方,康熙心中思绪繁杂。    在康熙内心深处,他是很佩服郑克均的。    郑克均做的事,例如发展科学,废除科举,开办学校,工业强国……都是他想做,但不能做的事。    “愚民,弱民,疲民……这真的是治理汉人的不二准则吗?”    ……    “对不起贞央,我应该早点来看你的,千万别生气,好吗?”    郑克均来到贞央和柔嘉公主居住的西厢,两姐妹本来有说有笑的,看到郑克均来了,贞央立刻便把头别过去,不搭理郑克均。    郑克均这才发现西厢添了人口,不只是刚出生的女儿,还有一个小男孩,三四岁的样子。    “真生气了?要什么补偿尽管提,别不说话嘛。”    郑克均坐在了两姐妹中间,双手各抱一个佳人在怀。    柔嘉公主脸蛋一红,挪开了一个身位。    “怎么能不生你气呢?你为什么要把朱玉塘迎回来做皇帝?你知不知道这样做,会留下多少隐患?”    贞央终于开口了。    “原来你是生气这个?”    郑克均诧异了一下。    “我也知道这事有很大弊端,可是骑虎难下。    我在广东时,答应过文熙公主,尽全力活着救出她弟弟。    在长沙时,也的确顺利救了出来。    这种情况下,我如何能不拥立他为帝?    姜子牙和陈宫说得对,如果当时那种情况下我不拥立朱玉塘,那就是对新北路安抚司立身之基的否定。    得不偿失。”    “这个我当然明白,但你为何要让他活着出长沙?    兵荒马乱,他有一万种死法。    既让朱玉塘死,又让文熙公主认为你尽了全力救她弟弟,是很简单的事。    我不信以你的睿智,会办不到。”    郑克均沉默。    很显然,贞央说到了关键点。    郑克均完全能办到,但他没有办。    贞央也知道为什么,叹了一口气。    “夫君,你是一方诸侯,一军之主,不能太感情用事。    我知道,你心里想要践行对文熙公主的承诺,不想做一个对女人失信的男人。    毕竟在滑石山发生的事,是新北军众将领对不起她。    她把人都交给你了,你觉得如果再不答应救她弟弟这样一个小要求,会很人渣,非大丈夫所为。    可夫君你不是普通人,这种事对普通男人来说,禽兽不如,但对于君王,便是理所应当。    这就是政治,而夫君你……说难听点,就是政治幼稚。    你死我活的天下争霸战争,是不允许这种幼稚存在的。”    郑克均无言反驳。    作为一方诸侯,他真的不该感情用事。    可是他又真的做不出来,在对不起朱莹钰的情况下,还悄悄把她弟弟害死。    然后还告诉她,自己尽力了。    从小到大的价值观,让郑克均干不出来这种绝情绝义的事。    “现在已经拥立了这个小皇帝,夫君,你未来打算怎么办?”    贞央关心地看着郑克均。    “等将来时机成熟,让小皇帝禅位。”    “会顺利吗?”    “我暗示过莹钰,她应该理解。”看书喇    “她要是不理解,就不配做郑家的女人,哪有媳妇嫁到夫家,天天向着弟弟的。    贞央是说,朝臣。”    郑克均拧眉:“朝臣如何?我认为,朝臣应该不会反对吧?”    贞央突然笑了。    “夫君,贞央有一句话很难听,但一定要说出来,夫君不要生贞央的气。    夫君看上去无所不能,治国,治军,治民,科技,农业,医学,甚至是艺术、文学、音乐、体育,都无所不通。    但夫君在政治上,如果是一百分的考卷,夫君最多拿四十分。    夫君知不知道,现在朝堂已经暗潮汹涌,很多朝臣都对夫君不满了。”    “哦?”    “夫君不可能不知道,今年南方科举结束,你宣布明年举行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已经引起轩然大波。    别说在野的书生儒者,朝堂上的孙奇逢、李柏等大儒,都十分不满。    他们可都是名门望族,是天下读书人的精神领袖。    有他们在,读书人都会站在夫君一边。可他们如果反对夫君,那天下读书人都会对夫君离心离德。    夫君不要小瞧读书人的力量,失去他们的支持,新北路安抚司的政务,举步维艰。”    “读书人的作用我知道,从未低估。”    “那夫君还废科举?”    “科举制度在华夏兴起一千多年了,如今是科技的时代,四书五经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    如果华夏还是被四书五经主导的科举绑定,必然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被甩下。    将来不但会落后于世界,甚至有灭国之危。”    “夫君的道理我懂,不但贞央懂,天下有识之士都懂。    夫君在基隆和南京发展科技,成果有目共睹。    用科技武装的新北军,战力更让天下胆寒。    可是这没用,华夏的政治是很玄妙的,不是说某样东西很有用,能强军,能强国,能富民,就能发展。    还得符合某些特殊阶层的利益,才能存在。    如果这些东西得罪了特权阶层,无论这个东西再好,也得被抛弃。    否则君主就会被臣民抛弃……夫君,贞央这样说,你是不是不爱听?”    贞央有些担心地看向郑克均。    毕竟像郑克均这种务实主义的人,最烦别人提政治这种冠冕堂皇的东西。    “没有,我明白贞央的良苦用心。    就好像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只有秦国最终成功,并非商鞅之法有多特殊。    商鞅也不过是拾人牙慧。    可是为什么只有秦国变法成功?其他国家,魏国,韩国,齐国,楚国,最终都变法失败?    不是他们没有商鞅这样的人才,而是他们的变法,伤害了贵族利益。    那些贵族都知道变法能够强军强国,但因为损害了自己利益,所以他们誓死反对。    反对变法时打的旗号,竟然还是爱国爱民。    贞央,你是想告诉我,无论本督的科技强国,在现实中多有道理,对国家发展多有益处。    但因为伤害了士人阶层利益,本督最终都会重蹈魏国、楚国覆辙。    轻则变法失败,重则国破身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