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四章 开年第一课 (第3/4页)
“而这一堂课,我要讲的是,就是如何去执行法制之法,在这一点上。” 张斐突然看向四小金刚,“你们的四位老师,也经常在这上面犯错。” 四小金刚挤出一丝尴尬的微笑,但心中却对此充满着期待,他们在运用法制之法时,确实有些不太熟练。 张斐又问道:“我们《宋刑统》是继承于.?” 他故意停留了下。 “唐律疏议。” 一个学生立刻抢答道。 张斐笑着点点头,以示鼓励,又问道:“《唐律疏议》又是基于.?” 又有一个学生道:“儒家思想。” “不错。” 张斐点点头道:“《唐律疏议》是基于儒家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到的德治。但不管是之前的《唐律疏议》,还是当下的《宋刑统》,是不是包含了所有的儒家思想?” 这个问题,没有人抢答,在场的学生都认真思考起来。 蔡卞稍显犹豫道:“没有。” “当然没有。” 张斐道:“要是有得话,光凭你们在第一堂课对老师的态度,你们四个早就坐牢去了,还能坐在这里上课。” 四小金刚尴尬地低下头去,这老师可真是记仇啊!这都多久的事了,他还记得。 不少士大夫则是嗤之以鼻,就你这德行,也应该去坐牢,这是老师跟学生的交流吗? 太离谱了! 张斐又道:“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又岂是《唐律疏议》、《宋刑统》能够说清楚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召集天下英才,根据所有的儒家思想,编写出一部新法典?” 那些学生们顿时又陷入疑惑中,他们也是第一回上这种一问一答的课。 而不少士大夫是奔着吵架来的,可是这些问题,令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介入其中,只能耐着性子,继续听下去。 蔡卞突然道:“不能。” 张斐问道:“为什么?” 蔡卞道:“例如,儒家强调邻里和睦,可是邻居之间也经常吵架,如果以此为法,那人人都有可能犯罪。” “回答的不错。” 张斐又笑问道:“如果真的将儒家思想,全部编成律法,那又是什么?” 那些学生人都懵了,这都一些什么问题,没哪本书说这些内容! 一个老者按耐不住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们都回答不了,难怪这些学生只能上法学院,不能上国子监,道:“儒家思想编成律法,不还是儒家思想么,还能是什么?” 张斐瞧了眼那老者,笑而不语。 那老者愣了下,难道我还回答错了。 这怎么可能? 叶祖恰突然道:“那就是法家之法。” 张斐笑问道:“为什么?” 叶祖恰自信地回答道:“因为法家之法就是要用法令去约束人们一言一行,而儒家之法,则是讲究教化,让人们自我约束。如果将儒家思想变成法令,去约束人们的一言一行,那就不是儒家之法,而是法家之法。” 不少人是恍然大悟,也有一些人低头沉思。 方才回答的老者,张了张嘴,又瞧身边的友人是纷纷点头,旋即又合上了。 “对。” 张斐欣慰地点点头,然后木板上写上“法家之法”,道:“法家之法就是用法令规定所有人的一言一行,所以无论里面的内容是什么,只要以这种形式出现的,那就是法家之法,那么基于儒家思想的法律,又是什么?” “德主法辅。”上官均回答。 “不错,就是德主法辅。”张斐又在木板上写上这几个字。 旁边的人都看傻了,包括那些学生在内,他们这是约好的,在这里唱双簧吧。 我们问题都没有听明白,你们就回答出来了。 我们是白痴吗? 吕公孺也渐渐明白,为什么元绛缺一堂课,就成一知半解,方才他们听到张斐讲述法制之法的理念,他们自以为马上理解,结果一问,他们就完全摸不着头绪。 这几个问题,就直接将法家之法、儒家之法给描绘出来。 关键这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啊! 范镇小声道:“最初蔡卞他们几个上课,也是如现在这几个学生一样,完全没有头绪。” 吕公孺道:“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商量好的?” “不是。” 范镇摇头苦笑道:“这是训练出来的。” 吕公孺稍稍点了下头。 在写完之后,张斐突然在木板的最底下画了几条波浪,然后侧过身来,“如果说儒家思想就如同黄河一样,滋润着出我华夏文明,天下谁能将整条黄河拿来用?” 大家齐齐摇头。 “当然不能。” 张斐笑着点点头,道:“这就是法家之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法家之法妄图用律法来规范一切行为,但是这怎么可能,每个人的思想、信仰、学问都是不一样,每个人心中是非善恶也会存在差别的,比如说说谎,大家都知道说谎是不对的,但很多人认为一些谎言无伤大雅,更多是需要道德来约束,而不是刑罚。法家之法就妄图挥舞整条黄河,为己所用,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儒家改变了这一点,因此也笑到了最后。” 这番解释,到时引得不少士大夫频频点头,这个解读倒是挺新颖的。 关键还是张斐在夸儒家之法。 张斐又道:“那我们平时一般是怎么利用黄河得,挖渠灌溉,挑水洗衣,我们只是用其中的一点点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挥舞起整个黄河,对不对?” 众人直点头。 “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我们的《宋刑统》。” 张斐又在木板上画了一个瓶子,“我们从儒家思想中,取一点,装入这瓶中,就形成我们的《宋刑统》,能否理解?” 大家齐齐点头。 张斐道:“那么你们认为,在执法过程中,是这个瓶子重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