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二十四章 错不在我 (第2/3页)
察院调查所知,御史台之所以对发运使发布通缉令,主要是因为大概两个月前,从江南各地有一百三十多个百姓来到京城,状告发运司非法盘剥他们的钱物。 经御史台审理之后,认定发运司多有违法之举,而其中关于薛发运使,他们所判定的罪名主要有三条,其一,非法赋敛;其二,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其三,擅权罪。” 虽然公检法对外宣称,这是两件案子,但即便就算是两件,二者也是一个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御史台的判决,才有了今日审判,因为薛向就是起诉御史台判决不公。 这一上来,必须得将前因后果说一遍。 说完这一番话后,张斐又抬起头来,“对于上述的三条罪名,薛发运使可认罪?” 薛向摇摇头道:“不认。我是被人诬陷的。” 张斐问道:“薛发运使为何会认定是有人诬陷你?” 薛向道:“首先,我并未违法。其次,一直以来都不乏有御史弹劾我,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不认可王相公的新政,而我肩负着均输法的重任,故此他们是想尽办法想要将我赶出朝野,以此来破坏新政。” 王安石是拼命地点头。 张斐问道:“薛发运使可有证据?” 薛向点点头道:“他们弹劾我的奏章,那就是最好的证据,关于此事,大庭长应该也非常清楚,因为大庭长也曾弹劾过我,如果我有罪的话,那我早就离开朝廷。” 言下之意,他们都是惯犯了。 “是吗?” 张斐下意识地瞧了眼赵抃,又道:“大庭长何须弹劾你,大庭长若认定你有罪,直接可以传召你来皇庭。” 薛向道:“当时没有公检法,大庭长还是在谏院。” “原来如此” 张斐表示理解地点点头。 赵抃隐隐瞪了张斐一眼,你小子别搞这一套。 这摆明就是暗示,大庭长在谏院诬陷人,那是很正常的,能够理解,但是在公检法,是绝无可能。 韩琦听得是呵呵直笑。 张斐突然拿起一份文案来,“大庭长,这些就是我们查到的有关御史谏官弹劾薛向的一些言论和文案,但是根据我们所查,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他们的言论。” “呈上” 证据呈上之后,赵抃草草看了看,突然抬起头来,朗声道:“本庭长曾在御史台、谏院待过,对于这种弹劾,较为熟悉,但这与御史台的审理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务。 弹劾就好比检察院的起诉,起诉未成,并不代表检察院就犯下诬蔑之罪。只不过较之台谏的弹劾,公检法要更为严谨,因为公检法是强调具体证据。 但是御史台的司法审判,也是非常严谨的,所以,本庭长建议检察院不要将此混为一谈。” 说罢,他就将手中的文案放到一边,暗示,你们少来这一套,这些证据,皇庭不会给予参考的,如果你们强调这个,那么你们检察院今后起诉,可就要多长几个心眼,因为一旦失败,你们就是诬蔑。 张斐讪讪道:“非常感谢大庭长的指证,我们检察院会注意的。” 气势上一下就镇住了张斐。 王安石颇为不满地瞧了眼赵抃,心道,身为大庭长,你应该中立才对,怎能帮另一方说话。 齐济小声道:“虽然对面没有珥笔,但是大庭长显然是偏向御史台的。这更加糟糕。” 张斐却是不以为意地笑道:“换做是我,我也会帮着对方说话,毕竟对方是一个人都没有出息,这样才会显得更加公平。” 韩琦不由得小声嘀咕道:“就连赵相公,你们都信不过吗?” 此话无非是暗示,交给公检法审,也不可能偏袒王安石,到底判决是赵抃,可赵抃也讨厌薛向,并且反对新政。 大庭长都是保守派的,你们怕什么,弄得这么复杂。 司马光不禁面露尴尬之色。 富弼瞄了眼司马光,然后道:“不是不信赵相公,而是太过畏惧张三。” 韩琦抚须笑道:“原来如此。这倒也没错,呵呵.。” 张斐被赵抃微微教训一番后,稍稍收敛几分,又向薛向问道:“薛发运使,我们先从第一条罪名说起,就是非法赋敛。” 薛向立刻回答道:“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因为我们施行均输法目的就是希望减轻百姓在折算上面的负担。” 张斐问道:“发运使可否具体说说?” 薛向道:“朝廷之所以颁布均输法,乃是因为之前各路对京城的供应制度过于死板,这项制度本是为求满足京城所需,但早年太宗皇帝定下份额,就一直没有变过。 可是京城的需求却一直在变化,每年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某些货物由于京城需求甚少,于是就烂在仓库里面,有些货物由于需求甚多,结果仓库里面并没有足够的货量供应,朝廷临时只能花高价钱去购买,这使得朝廷支出,不断上涨。 而对于各地百姓而言,由于份额是规定好的,一旦欠收,百姓就必须花非常多的钱,去那些jianian商手里购买,才能够缴足这些份额。 许多百姓也因此被逼的家破人亡。而均输法就是为了改变这一切,首先是根据京城所需去采购,避免大量的浪费,以及朝廷额外的支出。 其次,不再固定各地上供份额,单就大米而言,如果某地大米欠收,米价上涨之时,我们就会改征钱物,然后拿着这些钱去丰收的地区,购买京城所需的大米。 如此既能保证欠收地区的百姓不因缺米,而高价从地主手里买米缴纳税赋,同时又可以避免谷贱伤农,以及朝廷也能够节省支出,可谓一举三得,既减轻百姓的负担,又减轻朝廷的负担。” 这一番话下来,引得院外观看的百姓,是连连点头,这听着可真是太有道理了,怎么会有问题? 司马光则是对此嗤之以鼻。 张斐又向赵抃,“恳请大庭长,传证人李硕出庭作证。” “传证人李硕。” 过得一会儿,只见一个身材矮小,二十七八的男子来到庭上。 “证人请坐!” 赵抃开口道。 “啊。哦。” 这男子似乎头回见识到这皇庭审案,咋还能坐着审,是战战兢兢坐下。 张斐站起身来问道:“李硕,你是哪里人?” 李硕忐忑地瞄了瞄四周,不太敢言语。 张斐笑着安慰道:“在皇庭之上,你无须害怕,只需如实回答就行。” 李硕这才颤声地回答道:“我是江宁府芜湖县的一个农夫。” 张斐又问道:“你为何会来京城?” 李硕道:“我我是来京城告状的。” 虽然御史台没有来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