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第689章 我就知道德芸社里面不简单,太乱了!【求订阅】 (第1/2页)
“这个底给的漂亮。” 舞台上齐云成和栾芸萍两个人说完相声。 早早在侧幕准备着的于迁看着孩子说一声。 底是不错的,情理之中,意外之外,能把一切给串回来,加的很好 。 而郭得刚同样很为孩子骄傲,打云成学艺以来一直都很出色,开窍也开得早,天生吃这碗饭的。 不过他们两个老的,也得准备准备表演了。 齐云成、栾芸萍下来后,他们两个人直接上了舞台。 到舞台那一刻。 哗的一声,动静大的能轻轻松松挑翻房盖。 德芸社不卖任何人,就单单卖他们两位。 真真正正的大角,别说全国知道,就是全球华人都知晓。 伴随着惊天的掌声,老两位到了舞台,第一时间鞠躬,唯独郭得刚鞠躬后还要弄一下话筒,孩子比他高太多了。 “谢谢吧,看见你们好高兴,另外我也是没想到齐云成的相声怎么都能串。” 于迁在旁边呵呵一笑,“下次能自己捧自己。” “挺好,一季节目录下来跟孩子们在一块儿真开心。齐云成、栾芸萍、烧饼、小岳他们天天跟我们在一块儿,找到了当年的快乐。 最高兴的是看见郭麒灵了。” 提到大林,在后台的师兄弟们,纷纷瞅了他一眼,师父上了年纪之后对他的偏爱越来越严重。 于迁点点头捧一句,“他是难得一见。” “我儿子自从有工作之后,很忙啊,这么跟您说吧于老师。”郭得刚慢悠悠的转身看向自己师哥。 “怎么了?” “这段时间我看谁都是郭麒灵。” 于迁表情一愣,赶紧一指,“您往那边看去!!” 哈哈哈哈! 现场发出不少笑声。 “这么大岁数了。”郭得刚重新回正身体,反咬一口,“争竞这个就没意思了。” “是争竞的事儿吗?” 同样的套路,观众们看的开心,徒弟们更是如此了。 下面坐着的,后台待着的都目不转睛。 而说着说着也万变不离其宗,还得说于迁的家里人,不过这一次说的不是于迁的父亲,而是于迁的舅舅。 “他大舅今年九十一岁,为什么身体那么棒,练武术出身,这种大武术家好运动活到一百都是应该的。” “锻炼嘛。” 郭得刚此刻开始回忆,“我记得他年轻的时候是浑绿林的。” “绿林好汉?”于迁有些惊异感,毕竟光看电视上演了。 “什么打家劫舍,什么土豪劣绅,他舅舅去了抢完了给穷人分。” “仗义疏财。” “这都练出来的能耐,人称飞毛腿。” “这都有绰号了。” “想当初只要穷人一说没辙了。”郭得刚拍了拍自己胸脯,“交给我。你们这有没有土豪劣绅、地主老财,我今天上他家去偷他家东西分给穷人。” “劫富济贫。” “夜半三更,他舅舅就来了,地主家的墙一丈三!!”郭得刚一抬头给了重音,感慨墙的高。 于迁听了,也跟一声,“那么高?” “一个跟头,啪——越墙而过,落到地上跟一团棉花似的。” “这就叫轻功啊。” 郭得刚再放眼望去,手里一挥,“家财万贯,这都是民脂民膏哇,我要为穷人报仇。说着一哈腰把这水缸背起来了。” “我……”于迁刚要搭话,忽然楞了半秒,看着老搭档问,“光捡不值钱的拿?” “搁肩膀上,翻墙头出去。” “可惜了这功夫。” “出去之后,得保证缸里面的水不能洒,然后一块儿给穷人送去。” “好家伙还带着水?”于迁手撑在桌子上不可思议道,而下面笑声传来不少,的确太奇葩了。 郭得刚格外地夸,“就为给穷人送水。” “还送水,你弄一桶装水不行?非得弄一杠?” “缸大,装的多,就是为帮助穷人。” “那送点水管什么用。” 于迁一说,郭得刚再一次举例,看向一方,“忽然这屋老两口,老两口磨豆腐的,磨盘摔碎了,驴也丢了,一家的生计都没了。” “怎么办?” “你舅舅半夜三更越墙,一丈三的墙啊。” “还是那家。” “翻到地主家来,拿地主家的磨盘,再翻墙出来给穷人送去。” “哎呀。”于迁都快听不得了,“比水缸还沉,但是没驴啊。” “没事,我来。”郭得刚比划一下自己的脖子,“套自个儿脖子上,围着磨盘一圈一圈,足足转了一天半。” 于迁实在无语,开始吐槽,“您说这不是绿林好汉,一傻小子。” “就说这样的人物,才能培养出于老师这样德才兼备的英雄来。” “这都怎么培养的。” “太棒了,我很佩服您啊。”重新看着旁边的师哥,郭得刚竖起一个大拇指来,“我希望有机会吧,我让后台的孩子们跟您学习学习。” “嗐。”于迁立刻谦虚起来,“这都是自己的孩子,没什么问题。” “但是您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不高。” “为什么呢?” “因为像您这种练功方法,我们来不了。” 这一个气口处,于迁楞了一会儿,“怎么来不了啊?我这个不会太苦。” 表情凝得十分难看,郭得刚摇摇头,“咱甭说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锏锤抓,咱就说您练那寒暑不侵,孩子们就受不了。” 终于到了老两口今天活的正题部分,后台坐着的齐云成看得别提多津津有味, 其余师兄弟也差不多。 而这时候于迁搞不懂了,“寒暑不侵?” 郭得刚开始解释,“练武之人为什么身体好,就因为寒暑不侵,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 “冷的热的都没关系。” “于老师当初先练的冬天,奔哪的各位知道吗?”郭得刚问观众,观众肯定回答不出来,于迁给出一句问。 “哪儿啊?” “呜苏里江畔。” “那地方可冷。” “没有人。”郭得刚咬着牙,伸出四根手指来,“零下四十多度,于老师上那练功去。” “越冷越好练。” “来到这,脱衣裳,从上到下来个一丝不挂。” 立刻郭得刚经典脱衣服的一幕出现了,他的相声段子中,于老师脱衣裳的次数不少,菜市口砍头是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