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2章 崇祯也成了炒粮客 (第2/2页)
下内帑中的数百万石粮,更是够京师百姓吃一年,若大量抛粮,定会导致粮价暴跌,内帑将损失巨大。” 而这些学士与大臣的劝说,算是比较委婉的。 有几位勋贵,则是凑到朱由检耳边,用最直白的语气进行利诱了: “陛下,京城粮价,再过两三个月,定能涨到5银元\/石以上,甚至8银元、10银元之高,这么急着卖粮干什么?” “现在抛粮,陛下最多赚一两千万银元,若是等粮价涨到5银元呢?陛下能赚四千万银元,差了一倍还多!” “陛下难道就不想多赚点钱,不想手头宽裕一些么?” “其实百姓手中不缺粮,臣看到有些百姓家中,囤了几百斤上千斤的粮食,够吃一两年了,但还天天排队去买,而手头没钱的百姓,粮价再低也买不起,只能闯南洋或者找别的生路,现在粮价就是再涨十倍,也饿死不了几个人。” “陛下,粮食千万不能抛啊,既然许家庄能耐大,就让许家庄运更多的粮食过来,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就别拦着我们发财,而陛下手中粮食最多,定然能赚的最多!” 面对这么多的诱惑劝说。 朱由检脑中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把粮价炒到每石8银元、10银元之高,百姓们买不起,最后谁来接盘? 得到的回答是:谁最需要粮食谁接盘,说不定是许家庄又高价把粮食买回去了,总之在明年夏收之前,粮价究竟定多高,完全是他们说了算! 实际上,朱由检心里非常清楚,粮价太高的话,受伤害最大的,肯定是中下层的百姓,而许家庄粮食储备充足,甚至奢侈到以rou类代替粮食,怎么可能成为被割的韭菜? 所以听这些大臣勋贵们的,是绝对不行的。 可大量抛售粮食,以京城的市场体量,真有可能供大于求,导致价格暴跌,得缓慢的抛售才行。 然而许家庄的低价售粮点,每天都在抛粮,他那么着急干什么? 最好等许家庄余粮耗尽,市场粮价比较合适的时候,比如说4银元\/石,再缓慢卖出个500万石,这最为理想不过。 可以说这一刻,朱由检的心态,已接近一个不那么贪心的炒粮者了,只想稍微多赚一点。 …… 时间进入到十月份。 北方已经进入冬天,甚至局部开始降温下雪了。 而冬季天寒地冻,等冰雪覆盖,将十分不利于运输。 这时候许家庄也对控制住北方粮价感到绝望了,不愿再挣扎了,干脆从十月一日起,在北方市场,大量抛售出手中余粮。 平均每天抛售一千万石! 价格则压低到15文\/斤左右,粗粮更加便宜。 一直到十月十日。 合计抛售1亿石的余粮! 然后关闭北方所有的低价粮销售点,干脆选择躺平了。 于是属于炒粮者们狂欢的阶段来临了。 又以京城小麦价格为例。 十月十一日,市场价5银元\/石。 十二日,5.5银元\/石。 十三日,涨到了6银元。 到二十日,飙升到了10银元\/石。 当市场上某样商品的价格在不断上涨的时候,持有者就会惜售,抛向市场的粮食,则会被飞速的抢购一空,跑到做多者的手中。 这个时候,朱由检完全可以每天五千石、一万石的,抛售内帑中的粮食,因为总会有人接盘,以维持粮食高价,然而朱由检不仅没卖出一粒粮食,反而花掉500多万银元,以3.5银元\/石不到的价格,从某位商人手中,买进了150万石的粮食,让内帑中的存粮,增加到了1000万石整。 即把所有的银元,全部换成了粮食。 这、这是怎么回事?他买进这么多粮食干什么? 或者说,囤这么多的粮食干什么? 自然是为了赚钱。 现在粮食价格普遍涨到了10银元\/石,而朱由检手里有1000万石粮食,只要能全部高价脱手,岂不是能赚1亿银元之多,这岂不是发大财了? 不仅能还清欠许家庄的所有欠款。 还能结余数千万银元,足够练出二十万新军,足够推行改革……能做的事情极其之多。 至于高粮价的最大受害者,朱由检也琢磨清楚了,确实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做局炒粮之人,谁能成功在最高点套现,谁就是赢家,谁要是没能逃脱,成了接盘侠,谁就是输家。 只能在明年或后年继续通过炒粮解套。 只是有传言说,今年的粮价,炒到20银元\/石的高位没问题,不必急于套现,上升空间还有很大。 就是这些传言,让朱由检暂时按捺住了抛粮想法,打算再观望几日,或许可以等到最合适的抛售时机,况且就这么几天而已,饿不死多少百姓。 这个时候,朱由检已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炒粮客,完全熟悉与了解了规则,并不认为百姓会受到太大影响,因为粮价最终还是会回落的。 …… 十月二十二日,陕西,凤翔府,宝鸡县境内。 面对无限上涨的粮价。 “弟兄们,杀jianian商,杀贪官,夺粮食!他们不给俺们活路,我们特娘的今日又反了!” 原本打算隐姓埋名当个普通百姓的罗汝才,面对15银元\/石的天价粮,不得不纠集一帮老兄弟,举起刀枪,再扇动起十万贫民,瞬间攻破了县城,杀尽了jianian商和贪官,居然缴获了够吃一年多的巨量粮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