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庇佑之地 (第2/2页)
展,但他凭借在中宣部认识的朋友多,给曼群倒是谋了个临时性的职位,即作为中宣部派至《新华日报》的联络员,一则为在渝争取经费有个固定人员长期应对,二则也对年轻的曼群有个安排,不至于在渝期间无事可做。 今天曼群接到通知,参加重庆社会各界纪念轰炸大会,相当于这个联络员身份履新第一次。虽然在报界浸润多年,但是第一次在新报社去工作,心里总是难免有些忐忑。还好在这次大会上遇到了她,心里竟然有不虚此行的欣慰。 在会议结束后,会场门口,早早在此守候的曼群,向盈盈走来的江朝递上了自己的名片。 “你好,江小姐,今天你的演讲很精彩。我是《新华日报》的记者,想就轰炸救护的事情,采访你一下,抱歉打扰了。” 曼群有些紧张,感觉自己像一个实习记者,根本不是曾经那个心高气傲、笔锋犀利的大主编。 “谢谢。《新华日报》?以前好像没有听说过,这是一个新成立的报社吧?”江朝笑吟吟的问道。 “是的,《新华日报》是因为武汉沦陷,从武汉西迁来重庆的。” “好的,就这里采访吗?”江朝一边躲闪纷纷走出会场的人们,一边问道。 “不会不会,这里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曼群感觉有些窘迫。 因为会场在上清寺中宣部礼堂,与位于美专校街一家名为“耀华”的咖啡馆比较近。曼群和江朝决定去那里。 曼群一生都记得,那一天,他们沿着山城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的梯坎路,一起并肩前行的记忆。江朝当年十九岁,曼群二十七岁。江朝青春的气息,犹如嘉陵江的微风,携带着满街满城的茶花芬芳,清新扑面。她就像是干美枝青叶秀,花色秀美多彩的茶花,优雅多态,芬芳袭人。 这家叫“耀华”的咖啡馆的位置很别致。 窗外是缓缓流动的嘉陵江,江天一色,令人顿觉舒朗。 白天有片片江帆略过,到了夜晚,江面辉映着点点渔火和对岸的市井灯光。江风习习,吹皱这流光溢彩,这山城风韵令人沉醉。 浓密的树荫恰到好处的点缀着镶嵌彩色玻璃的大门,仿佛得到那棵大榕树的庇佑,门内有神秘力量,让人有推门而入、一探究竟的欲望。 “江小姐,你作为一个年轻女孩,去参与这么危险与血腥的救护工作,我很是钦佩你。你就是一个无畏的女战士!”曼群说到。 “不是这样的,我何尝不害怕?但是让我难过的,还不是仅仅是被炸死炸伤的同胞。而是一种深深地无力感让我最感悲哀与害怕。”爱笑的江朝,突然变得很沉郁。 “你说的是指什么?”曼群感觉心弦一动。 “这里面包括很多吧。比如我们只能被动地在日寇轰炸后去救助。看到满地无辜的百姓血流成河、大街小巷被付之一炬,不知道下一次的轰炸何时又要到来。”江朝有些哀伤地说到。 “是的,国家积弱很多年,离世界的距离已经很远,在弱rou强食的世界格局之中,被觊觎、被瓜分、被吞噬的命运在所难免。亚洲如此、非洲如此,莫一概外。这是历史规律的必然,义愤和血性在强大的社会法则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我有时甚至在想,参加纪念大会的意义何在?” “是的,如果民国政府不放下一党之私,集中全中国各民族各党派之力,万众一心,思考强国之策,仅仅唤起民众的义愤,是远远不够的。” 本来计划中的主题采访,变成了两个青年人的全面讨论与精神交流。从午后到华灯初上,时间流逝的快速,让他们俩自己都颇觉惊讶。 后来,这座咖啡馆成为曼群与江朝在山城期间,最主要的见面地点。克美牌咖啡,是江朝的最爱。很多个午后,曼群与江朝在“耀华”咖啡馆,往往会在交谈之余,一起闲坐,数江面有几尾渔船,有几艘鸣着汽笛驶过的客轮或者货轮,或者就静静地享受互相守望的默契,以及难得的安宁。这个位于树冠庞大的榕树下的咖啡馆,成为了两个年轻人在这乱世之中的避世之所和庇佑之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