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烽烟歧路 (第2/2页)
年11月,解放长阳、五峰和恩施地区7个县。11月18日,鹤峰县城解放,这是鄂西最后一个获得解放的县。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民政府已然土崩瓦解,何况一家报社。《武汉日报》作为曾经的“党国喉舌”也罢,四散奔逃的命运已然注定。 1948年12月,宜昌,报社总编辑办公室。 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陪同来的是报社杨社长。 “这位是湖北党部宜昌党员通讯社张主任业文同志。”杨社长向曼群说到。 曼群知道,党员通讯社就是中统。1947年4月后,中统局改头换面,对外称中央党员通讯局(简称党通局),省市设通讯社。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于1938年成立,至1947年前后历时9年。其组织庞杂,人员众多。中统局开始设于湖北汉口的黄陂路,后迁到重庆储奇门药材公会大楼楼上。 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活动基地,在省市党部设调查统计室,在省以下党部设专人负责“调查统计”,在文化团体和大专院校、重点中学广泛建立了“党员调查网”。 后来为了加强对付共产党的力量,调查科内又增设了一个“特务组”,举凡对共产党的调查研究、密谋策划以及被认为属于最机密的情报搜集、破坏指导统由该组负责。该科也增设了一个“言文组”,其任务是负责搜集各省市的报章杂志、各种进步刊物以及国外的华文刊物,分门别类加以剪贴,逐日送科主任转部长参阅。 中统人员的到来,让曼群心里觉得厌烦起腻。尤其对他们监控社会舆论、压制进步思想言论尤为反感。他知道,此人前来绝无好事。 “国家与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誓竭股肽之力,继之以坚贞,以尽国民党员天职。”张业文说话有些阴郁,气氛顿时有些压抑。 “武汉、宜昌肯定马上保不住了,这形势危急,报社何去何从,我等心中无措啊。”杨社长惶惶然地说到。 “慌什么?”张业文呵斥到。 “按照委员长的部署,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部8个军约10万人,控制于巴东、恩施、咸丰之线,作为西南防守的前进阵地。委座将把国军优势兵力集中到四川,准备在四川与解放军决一死战。”张业文笔直地站立着,狠狠地说到。 他接着用缓慢的语速,一字一顿地接着说到:“接湖北党部命令,为振奋国军声威,积极开展反共宣传,即日起筹办《川鄂日报》。报纸发行人为三北轮船公司宜昌分公司经理任子卿,社长由我担任,经理邓广志,总编辑曼群,主笔张映南。所有刊载的新闻稿必须先送国民党湖北党部宜昌党员通讯社审核通过。元旦必须看到第一期的如期发行。” 杨社长和曼群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安排惊呆了。 “张主任,你看现在已然是年底,现有的机器设备都不够,时间太紧,有太多具体问题了。”杨社长和曼群急切地说到。 “杨社长、曼总编,现在是非常时期,这是命令,否则按军法从事。至于办报的具体困难,你们都是行家,应该没有问题,我只要结果。”张业文讪笑着幽幽地说到。 他们感觉后背一凉,他们都知道中统血腥残酷的手段。 “另外,接川湘鄂绥靖公署命令,鉴于目前处于战时关键时期,即日起报社纳入军事管理,湖北党部宜昌党员通讯社派员进驻报社,维持战时秩序与安全。”张业文冷冷地说到。 随着着张业文刚跨出报社大门,几个身着黑色中山装,胸前别着国民党党徽的精壮男子,跨进了报社。 “战争爆发之时逃跑,战后回来接管,兵败犹荣,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风气,在国民党内部上行下效,习以为常。这种国军还有什么声威?”曼群激愤地拍案而起。 “曼群,别激动,中统已经入驻,我们知道鹰犬的手段,即便是为了家小也要忍啊。”已经年近六旬的杨社长低声说到。 突然,一阵猛烈的冬季寒风吹了进来,把办公桌上的文稿吹落一地。 “曼群,我先回去了,你慢慢收拾吧。”杨社长长叹了口气,转身走了出去。 1949年元旦,先是在宜昌江南五龙民生工厂,2月21日迁至民意路1号,5月又迁至四维街75号,《川鄂日报》创刊号出版了。 该报以地方报名义向工商界集资兴办。初为8开2版;3月20日改为4开2版。该报第1版为国内新闻;第2版为国际新闻和本市新闻,第2版下专载广告。所载内容为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均用国民党中央社稿,同时也报道地方军、政动态和工商界消息。 曼群拿着手上这份《川鄂日报》,看着鲜红的创刊字号,作为报人,心里没有一丝的欣慰感,心里充满着被胁迫的屈辱与无奈,以及对自己所处阵营深深的失望与悲哀。 曼群回忆起抗战胜利后,在武汉所耳闻目睹的打着接受之名,实为“劫收”。官商勾结之下,将完好的机器砸碎,充当废铁卖掉牟利,此种事情比比皆是。尤其是南京国民政府,为了自己的私利,为得到美国的援助,不惜牺牲中国的主权。 “党国丧失主义,官员丧失信仰,军人丧失信心,百姓丧失希望,这个国民政府真是末世,回天乏力了。”曼群望着墙上那把如今看起来有些可笑的短剑,心里漠然如灰。 《川鄂日报》上登载的依旧是“国军大捷”,他觉得自己的尊严、忠贞、信仰,在今天犹如玻璃碎了一地。 他知道,这就是自己命运的歧路。大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自己,浮浮沉沉,既难于选择也难于回避。 不远处,仿佛已然听到解放军的隆隆炮声,越来越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