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六章 大雪覆京城 (第2/2页)
次变更,以至于他现在不清楚一些隐秘,也是可以理解的。 “国师,你说的天变,是什么情况?这不就是一场大雪吗?你可不要吓唬我!”皇帝还是有些不想承认。 国师伸手指了指右侧的书架,上面有一排排记录完好的书籍。“这是本朝开国之后,每年节气变化,和全国各地灾情记录。” 说完,国师伸手指了指左侧,几乎是对称的书架,只是这上面的书籍看起来比对面要多了一些。 “这边是我们这一脉天人感应,提前预测的节气和天灾情况。陛下可打开今年的记录对照一下,今日‘大雪’节气时,会有瑞雪降临,下一时三刻,没成人脚踝。” 皇帝起身,径直走到了书架前,伸手把今年的书籍拿出后,皇帝的手颤抖了一下,随后打开。根据月份记载,他很快便找到了‘大雪’节气的记录,上面和国师说的一般无二。 ‘大雪,瑞雪降一时三刻,没成人脚踝,丰年至!’ “国师,不过是一场雪……”皇帝还没有说完,就被国师打断。“陛下,这不是简单的一场雪,而是上天对我们发出的警兆。” “荒唐!” 皇帝随手把书仍在地上,面色铁青,呼吸粗重的怒斥道:“国师,难道你也认为朕要下‘罪己诏’,把下大雪这件事怪罪到我的身上吗?” “陛下息怒!”国师轻轻拂手,屋内凭空出现一抹清香,连带着皇帝的心头怒火,也被削去三分。 “老道所说的上天警兆,并不是陛下的过错。” 不是朕的过错? 皇帝这下迷糊了。 按照以前的套路,只要天降灾祸,必然是皇帝昏聩,宠信jianian臣所致。而如今国师说不是他的过错,那是朝廷出现jianian臣了? 可朝廷几位大臣,一直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下,他们固然有自己的小心思,会提拔一些自己亲近的人,收受一部分金银,可这些都是人之常情。 国师道:“陛下不要多想,这件事与诸位大臣也无关,乃是本朝太祖以及我这一脉做下的事,如今天地示警,便是告诉我们,它们要回来了。” “太祖?” 皇帝惊疑不定的看着国师,“国师,太祖做下了什么事情,才会让天地动怒,牵连后代子孙呢?话说你不会是看我年轻,忽悠我吧!” 国师笑了,“陛下,老道忽悠你作甚!若是陛下不信,可以去看看两侧书架放着的第一本书,上面有太祖的亲笔,以及他当年做下的事情,都有记录。” 皇帝还是不信,“国师,皇帝起居住行,皆有专人记录,有什么事情,我查一下太祖年间的记录,不就好了吗!” 国师道:“陛下,皇宫记载的卷宗,都是太祖示意更改过得。” 皇帝质问道:“不可能,朕都没有能力让这些人更改笔墨,连朕小时候做的荒唐事,他们都记上了,这太祖怎么可能更改!” 国师道:“陛下,您做不到,是因为您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小事。而太祖开国之后做下的事情,是关乎天地民生的大事,为了本朝国运,太祖才会做下这等大事。” 皇帝道:“那国师给朕说说,太祖究竟做了什么大事,才会让史监同意更改记录。” 国师抬头看天,眼神憧憬,“太祖和本脉祖师做了一件最了不得的大事,封天!” “封天?什么意思?”皇帝觉得自己好像被国师忽悠了,可又找不到自己被忽悠的证据,只好跟着国师的问题继续走。 国师轻声道:“封天,便是封住了天地元气,让人间的先天武者保持一个恒定的数值,同时发布诏令,先天武者不准随意进入江湖,这才让本朝拥有了百余年的安稳。” 这话的说,皇帝根本不信,“国师,这天如此大,太祖和本朝初代国师,又是用什么把天给封起来的,难不成是织造一匹布,把天遮起来了吗?” 国师道:“陛下不是先天武者,所以感受不到这天地间的异常。老道说的话,陛下回去可以找捕神,找青龙问问,他们应该能感受到这天地间的些许异常。至于如何封天,这件事情老道也不知晓,整个中原,也唯有一个人才能知道了。” 皇帝问道:“是谁?朕把他请来!” 国师摆手,“是南方那位,他已经百年不下武当山了,陛下是请不来的。” 南方那位? 好吧! 对他,皇帝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要知道这位可是受过太祖赐封,便是他这一脉的老祖宗,也是欲求一见而不可得,最后只能用要挟的手段,才把那位‘请’来。至于请来之后如何,史监没有记载,皇帝也不清楚。 “国师,除了这些,您还有什么给我说的吗?如今灾情爆发,朕已经命众臣想主意,如无要事,朕就先回去了。” 这次皇帝过来,本来是想求个心安,却没想到会被国师‘落井下石’,听到这么不好的消息。 国师提醒道:“陛下,老道这一脉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事情,便在武当山那位身上了。如今六扇门江南神捕还没有上任,马上要到年关,陛下还需早日定夺才是。” 皇帝深深吸了一口气,朝着国师俯身一礼,“国师之言,朕当谨记。江南神捕之事,朕会尽快安排。国师今日对我所言,朕来日再找国师细说,如今灾情严重,朕先回去安排救援措施去了。” 说完这些话,皇帝急步离开。 今天的事情,皇帝也知道有很多事情国师没有说明。 比如说当初太祖为何会封天? 比如说这天地封锁被解开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作为皇帝的他,又该如何去做? 可仔细想想,这些事情过去的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与其考虑这些,他还不如尽快把灾情救援的事情处理好。 身为一国之君,皇帝深切的明白百姓的重要。 这些人很蠢,同时也很精明。 只要让他们能吃饱,能穿暖,能好好的活着,能传宗接代,这些人即便是受些苦,也心甘情愿。可反过来,要是让他们活不下去,那他们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 百姓安,则天下安。 百姓亡,则天下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