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四十九章 公子还国,正当其所,国之幸也!(求订阅) (第1/2页)
咸阳宫。 嬴政如往常批阅着奏疏。 数日前,陶舍跟蒙毅已率军回返。 唯嬴斯年突然转道去向了朝歌,至今依旧没有回来的迹象。 对此。 嬴政并未有所表态。 但百官却颇有微词,弹劾之文书不断。 在又看了几分弹劾嬴斯年的奏疏后,嬴政眉头一皱,将这些文书放置在了一旁,朝殿外道:“来人,把天网令叫来。” 没多久。 陶舍便到了殿内。 陶舍躬身道:“臣陶舍参见陛下。” 嬴政没有抬头,漠然道:“楚地的事处置的如何了?” 陶舍心中微紧,连忙道:“回陛下,楚地现已渐渐平静,楚地贵族大多已被判为刑徒,正押解至各地,修筑建筑工事。” 嬴政微微额首。 随即道: “说说扶苏吧。” “扶苏这大半年做了什么?” 陶舍垂首道: “回陛下。” “长公子在北原所为不少。” “只是大多假以‘公子伯秦’之名。” “公子伯秦?”嬴政面露异色,随即点了点头,笑道:“可详细说说。” 陶舍笑道: “诺。” “长公子去到北原之后,并没有如过往一般,以公子身份,坐镇北原郡,监督北原等郡县工程,而是选择了入伍,以布衣入军起于卒伍,更是曾率十骑士乔装商旅,千里深入狼居胥山,一举探清了匈奴单于庭的兵力隐秘。” “在两月前,更是被擢升为了千夫长。” “长公子以伯秦身份,屡次不避艰险,率部护持阴山牧民脱离匈奴飞骑的追杀。” “眼下公子伯秦之名响誉北方草原。” “那边的牧民有传言称:伯秦之奇不仅仅在作战勇勐多智,更在结人胆识非凡,长公子曾多次深入草原与胡人周旋,竟神奇的降服了十几名才士心甘情愿归秦。” “现在北原郡的民众都说,伯秦刚毅武勇,折服了匈奴才士。” “也说,伯秦酒风豪爽,喝倒了一大片匈奴人,让胡人甘愿臣服于大秦,不过更多的说法还是长公子风骨高远,笃行信义,一诺千金,折服了胡人之心,让他们甘于臣服。” “臣在楚地之时。” “长公子就曾与一胡人部族头领相约,以海盐丝绸交换胡马,约定之期已过,但胡人并未到,部下都建议长公子离去,而长公子却执意留下,声称不认为对方是失信之人,最终的确如长公子所言。” “对方因遭遇了内乱兵变,而延误了约定,在见到长公子如此笃信时,更是大为感奋,当即就想率领残余族人跟长公子投奔秦军,不过长公子却是拒绝了。” “长公子直言道:你族危难未平,你投秦国是为不信,此时秦接纳尔等,实则是乘人之危,是为不义,伯秦不才,愿无偿助你本次财货,并率我部之力助你平叛,并许诺,三年之后,对方若是族康宁兴旺,其时若愿归秦,则长公子愿以大宾之礼迎之,永世以同怀视之。” “这名胡人首领当时就称,日后若归于大秦,非是畏惧秦力,而是实服公子伯秦之信任大义也!” “这也成了北原的一段佳话。” “而且长公子之信义,也是给朝廷处理边疆事宜,提供了另外的一种力量,一种不同于强兵尚武的思路。” “......” 闻言。 嬴政眉头紧锁。 最终只是澹澹的说了声:“他倒是会想办法。” 陶舍又道: “除此之外,公子并未懈怠内政。” “长公子在北原的大半年,不时去到乡里查看情况,也结合北原的情况,让工匠改良了一些石磨、碾子等物,大幅节省了黔首的辛劳时间,为民减负了不少。” “此外。” “长公子还很关心商道。” “匈奴虽大部分已西逃,但依旧有不少部族依旧生活在草原,匈奴善牧,公子便一直提倡,用大秦之海盐,换取匈奴的牛羊马等,用以扩充大秦国力,眼下已有不小进展。” “......” 陶舍将知道的有关长公子之事尽数说出。 只是听到陶舍所言,嬴政眼中却闪过一抹不耐烦,但这抹不耐烦一闪而过,并没有为人察觉。 嬴政道: “扶苏倒是有心了。” “在北原不到一年时间,又是策马奔赴草原,又是出谋经商,还下到乡里关心生产。” “还真是日理万机。” 陶舍眼皮一跳,却也不敢说什么。 嬴政随即道:“近日朝中有大臣上书,提议让扶苏回咸阳,你认为如何?” 陶舍面色凝重。 迟疑片刻,缓缓道:“臣不敢言。” “但说无妨。”嬴政道。 “诺。”陶舍道:“臣认为长公子还国,正当其所,也是国家之幸,长公子在北原深入地方,体察民情,眼下已颇有建树,而今政事繁重,长公子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