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五十七章 大秦要的是暴君,非是仁义之君! (第2/2页)
口气。 他终于坐上了自己期盼已久的位置。 为了得到这个储君之位,他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今一朝得成,也是不由百感交集。 “犹如做梦,满是不真实之感。” “呵呵。” 秦落衡轻语一声。 而后缓缓站起了身子,一旁,扶苏并未离开,一个人落寞的站在一旁,眼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 秦落衡走了过去。 行礼道:“见过兄长。” 扶苏看向秦落衡,澹澹道:“储君为大,我当不得你行礼。” 秦落衡道:“储君不储君,也改不了,你是我的兄长,我知道兄长对我为储君充满着不甘,但兄长,我也可以实话告诉你,兄长,其实你从始至终都没有机会。” “你并不了解大秦的运行体制。” “父皇建立的这个大秦,的确是脱胎于秦国,但大秦推行的体制跟秦国截然不同,眼下军功爵制已是半废,学室制度,更是难以支撑起整个大秦的官僚体系,大秦是经不起太多波折的。” “尤其是经不起朝令夕改!” “我知道。” “兄长心中肯定会不岔。” “认为自己上位,并不一定会改弦易辙。” “但兄长忽略了一件事。” “大秦是以法立国的,所谓的仁义,只是点缀,并不能真的影响到行政执行,而孔子的学问,是让人看的,而非是让人用的,如果用孔子的学说,只会百无一是。” 扶苏不置可否。 反驳道: “我并不这么认为。” “天下渴望太平久矣,不施仁政何以安民?” “我在北原待过一阵,知晓北原的实地情况,哪里的民众早就受够了战乱,若是施以仁政,他们又岂会不倒向大秦?” 秦落衡笑道: “仁政?” “何为仁政?” “治国为政,岂能空谈仁义?” “你认为大秦现在的国政不仁?兄长之言,实在是谬也。” “诚然,大秦这些年兴修水利,在各地广修道路、宫宇,的确是劳民伤财,也的确是用民过度,但兄长可曾考虑过一件事,天下能有如今的稳定,是因为大秦存在。” “你只看到了用民过度,却是没看到,正是大秦兴修水利,才让原本的贫瘠土地重新变成了沃土,此对万民的恩惠,又岂是劳民伤财可比的?” “天下从来都不太平。” “兄长你认为当休养生息,其实只看到了最表面的东西,天下的太平得来并不容易,六国余孽忌惮的是大秦的武力,若不广修道路,天下只怕早就乱了。” “秦法不行救济,不轻易赦免罪犯,看似不仁,实则是在激发民众奋发,遏制罪行膨胀,若是秦法宽松,律法只会被一步步的践踏,到时法之不法,国家又岂能继续安稳?” “父皇这些年一直在勤勉cao持。” “但仅凭父皇一人之力,是cao持不了整个天下的。” “天下反秦之人很多。” “大秦的江山也并不稳固。” “其他朝臣有摇摆的可能,但我大秦皇室是没有半点余地的,这次卫国的覆灭,就是一次警钟,若是自身不强大,宗庙存亡皆在别人手中,这种看人眼色的事,兄长恐怕根本想象不到。” “但这就是事实!”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天下没有那么多道理,拳头大就是道理。” “而今大秦的拳头最大,因而大秦就是天下最大的道理,但大秦的拳头并不会一直这么强大,总有一天,大秦的拳头会软下来,甚至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到那时大秦就会任人鱼rou!” “父皇革新体制,劳万民养一家,为的就是让拳头始终有力,天下很大,治理起来很难,唯有整合力量,才能对天下进行有效治理,而这是父皇一直在努力推行的。” “只是效果并不好。” “大秦的行政效率离了关中都不高。” “而这一切就是因为大秦对天下的控制力度太弱,就是地方官员的蛀虫太多,六国余孽对地方的影响太大,不把这些不法之人,全部绳之以法,天下安宁不了的。” “仁义是不管用的。” “说教,就算你口吐金莲,也改变不了任何事。” “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利往。” “唯有法,唯有头悬利剑,才能让世人都冷静下来,才能让万民都清醒过来。” “而大秦要做的,就是手持律法之刃,荡涤污秽,清灭蠹虫,除掉害群之马,还天下一个清明太平!” “这条路注定是尸山血海。” “因为有太多人不想改变,太多人活在过去,也有太多人目光短浅了。” “大秦不需要仁义之君,大秦要的是‘暴君’。” “唯有暴君才能制服的了天下!” “而兄长你太仁义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