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六章 蓝玉返回 (第2/4页)
立的四大都护府。” “以及大明既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疆土上,大明的疆域,我们能看见的之外,还有我们看不见的。” “靠着军事治理,高压统治,我并不觉得能真正的统治世界上的每一块角落。度量衡就很重要,自上而下的不统不规范,不单单让境内百姓多受其苦,在境外经商,也是不同。” “云里雾里的一塌糊涂,并不能成为标准,所以我已经定好,重新拟定大明的度量衡,要一套完善的体系,不需要这套体系有多么庞大,只要有新的,全面的标准,上下统也就足够了!” “统一度量衡,统一的不单单是度量衡,而方世玉也不单单要统一度量衡,还要推广大明的白话,将南京官话推广到天下的每一块角落。” 度量衡的统一,可以让双方往来,更方便,贸易结算更标准,而语言的统一,可以让沟通更方便,文化认同的第一步。 秦始皇留下来的两样政治遗产,福泽中华两千年。 郡县制,统一的文化,统一的度量衡。 但时至今日,天下几次经历换主,老朱在经济上就是个小白痴,不然也不会沦落到要饭都活不下去的地步。 而统一了度量衡,测方面来说,也是增强国家统一,增强国家凝聚力,让软实力复现出来。 丈量单位不同,从洪武二十二年开始的土地收购,实则方世玉一直没算出来,大明究竟有多少耕田。 黄鱼册中,截止太始三年的登记,耕田有七万万亩,可大明这么大,又没有什么工业体系占领耕田。 为什么只有这么点耕田? 辽河以南的大片平原,可是已经投入使用许多年了。 究其原因,还是丈量单位不一,难以计算罢了。 地方的丈量尺度,朝廷的丈量尺度,有着天壤之别。五十倾是地方丈量的结果,四十倾是朝廷的丈量结果。 朝廷可不管谁在耕种,谁在做什么,他们只管记录田亩数,然后按照当地的平均收成,比如一百亩地,产粮一千斤,平均一亩地十斤粮。 皇庄收走两斤粮食一亩田,咋一看,没什么问题,一点问题没有。 但这个粮税是按照田亩数来收的,譬如青田县,只有百亩实际耕地,而朝廷记册的有一百五十亩,一亩田拿走两斤粮食的话,皇庄就要拿走三百斤粮食,足足多了一百斤。这一百斤粮食哪里来的?不用说大家也清楚了。 当然,有无形中多交粮税的,就有无形中少交粮税的 譬如某个县城,丈量单位大,丈量总数是一百亩田,实际耕田在朝廷的丈量单位中却又一百五十亩田。 这差距,一直没有个解决的方法。 无形之中,让那些明明应该少缴纳粮食的,多缴了,让那些应该多缴纳粮食的,反倒少缴了。 无形中展现出来的贫富差距。 统一度量衡,夏元吉从头到尾没记一个字,脑海中回忆着,他们都是朝廷肱骨之臣,掌握着朝廷无数的机密要务。地方税收,财政,乃至于他们插不上手的军队,在兵部一样是有名额,有记录,有他们驻地详细情况的。 毕竟军饷还是要从兵部发出去,如果从七军都督府发出去,军队上下欺压,控告无门,而文武互不统属,有锦衣卫在旁搅合,他们就很难沆瀣一气。 那个地方的军饷亏空,七军都督府也不会善罢甘休。 反之,如果军饷由七军都督府下发,那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军饷亏空,控告无门,无处申冤,官兵烂到根子里。 作为朝廷的众臣,知道这么多机要秘闻,他们如何不知,度量衡的统一会改变什么。 方世玉继续说道:“大明朝建国已经三十多年了,计量单位乱套,有的用宋,有的用前元,有的用隋唐标准,北疆还有用辽金计量标准的。 看似天下升平,但大明就是建立在一片废墟上,这片废墟,比之任何一个朝廷的建立,还要荒废。” “三十多年的时间,大明人口激增,从洪武五年的六千万左右,到如今太始四年的一万万有余。” “人口的激增,对粮食,对田亩的需求,也就变得更大,交址,辽东,还有即将开发的四大都护府,虽然可以解燃眉之急。” “但再多的田亩,在广阔的土地,也承受不了人口激增带来的耕地稀少、大明的耕地就这么多,而我手里,左边的是工部的中央朝廷度量尺,长一尺整。” “右边的是宫廷纺织局的用尺,这都不用比了,rou眼可见,纺织局的尺子,明显高了一截。” “地方量地用的尺子,也多有不一,具体的我这里没有详“地方量地用的尺子,也多有不一,具体的我这里没有详细数据,但你们肯定知道。” “最让我头疼的,还不是这些,赣江洪涝,江西,江东的土地进行了重新丈量,可笑的是,都特么大明朝了,还用什么?用步伐来量吗?” “是你们不知道,还是地方官员不知道?一个五尺高的男儿,一个六尺高的男儿,乃至于,一个七尺高的男儿,一个九尺高的壮汉。” “你们说说,这特么步子能一样大吗?在说了,就算是样的身高,老夏,你和郑赐站起来走走,看看他这结果一样吗?” 方世玉心中气恼,这都西元一千四百年了,东方新纪年的第七十四年,这都大明朝了,还有用步子量的? 哪怕他们用地方数据不一的尺子,那也不会让方世玉这么生气,步子?那有结果么,尺子的话,就算双方的尺子不一样,那也还有计算的标准。 步子?拉倒吧! 夏元吉和郑赐尬笑道;“殿下,这都是些乱七八糟的办法,朝廷是断然不会用的。” “是啊,朝廷当然不会用,所以我已经让人把徽州新上任的知府,涉事郡县的官员下狱了,江西布政使问责,入京述职!” 方世玉闷哼一声,杨寓道:“殿下,不至于吧。” “不至于吗?这田亩量完了,是不是要重新分配?是不是要计数交粮?最后吃亏的,不是朝廷,就是耕种的百姓,难道还是小事吗?” 方世玉瞥了一眼。 “对了,前段时间,我从扬州火器制造局得到消息,蒸汽动力的研究,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蒸汽机随时都可能问世。” 三位大臣面色平静,对于蒸汽机意味着什么,他们并不清楚,忙碌的他们,也没时间去扬州研究研究,观摩蒸汽机。 当然,他们不知道,不代表方世玉不重视,按照眼下的速度,郑和今年七月启航,大明已经有了完整的航海图,郑和也会环绕地球一圈,满载货物,一路走,一路买卖。 大明正在向全世界开放通商,并且向全世界宣扬自己的威严和强大,文化外输出,朝廷至今为止,已经开放了十七个通商口岸,允许地方商贾乘船出海。 只不过民间的商贾,实力有限,最多在南海附近转悠转悠,东胜神洲,他们去不了,西牛贺洲,他们更去不了。 可大明的飞速发展,工业化的到来,最晚最晚,一百五十年内就可以完成基本的工业化。 老百姓会不会革命,方世玉不在意,他也管不了那么多,而现有的计量体系,乱如麻,根本无法适用于谨慎,严密的科学创造中去。 方世玉也没有那么强的能力,也懒得去思考,在他看来,既然有现成的就没必要重新创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华夏发明的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技术,在原本的西牛贺洲,是不存在这种东西的,蒙古的西征,将这些东西送了过去。 让西牛贺洲的人,得以学会。 更何况,这个时候的计量标准,西牛贺洲也是乱的团,甚至还比不上大明呢,而方世玉先拿出来,那这套计量体系,就是的大明发展出来的计量体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