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第四十五章 三公已满 (第2/2页)
不会不知道董卓身后站的是谁。 再加上董卓西军与并州军昨日在洛阳城中烧杀抢掠,而袁氏却没有任何反应,反而是袁绍和其爪牙离开了洛阳。这就更误导了杨彪,他还以为董卓与袁隗已经将洛阳内外的兵力瓜分地干干净净,准备谋大事了。 而杨彪虽有父祖之荫,可眼瞅着快到五十,却还未入三公。杨氏门生虽多,也有声名,却没有足够的权位为学生谋取有分量的官职。所以杨彪才附和袁隗,以示自己愿以袁氏为首之意。但董卓与袁隗一有分歧,他就知道了这对师生面和心不和,杨氏还有机会,遂又退了回去。 董卓发声,袁隗与杨彪又不言语,朝臣们也就没人出来反对蔡邕卢植的提议。 “臣以为太尉之言甚对。”蔡邕和卢植异口同声地说道。 刘协见没人反对,也就开口让尚书台制策书。 皇帝本以为今日的举荐就到此为止了,却没想到袁隗又开口了。 “臣举荐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陛下以为然否?” 出工不出力的杨彪喜从天降,就如先祖杨敞般,神仙打架,却让自己占到了便宜。 陛下以为然否? 袁隗这是在告诉其他人,自己是在问皇帝,不是在问你们的意见,这份人情,只有袁氏能领。 “臣附议。”董卓坐在座位上,出言附和自己的师相。 刘协说是天子,却也很害怕董卓。这位三公昨日将自己的兄长废黜,又让自己登基为皇帝,其过程中的凶相都映在了自己的脑中。 见太傅与太尉都有此意,刘协也不能不同意。 朝中发生了如此大的人事变动,且董卓与袁隗之间的针锋相对也被某些人看在了眼里。那些本来有本奏的朝臣都不敢在这个场合发言,避免引人注目,只能等着下朝后,由辅政的袁隗再一一翻阅自己的奏章。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既然没有人想在朝会上发言,这个新皇登基后的第一次朝会就这样草草落幕了。 退朝后,朝臣们各自退走,有官署的入官署办公,无事的回家休息,昨日抢掠的西军也在董卓的敕令下收敛了些,只待午后再行抢掠。 “仲颖,你且过来。” 朝臣都退走后,殿中就留下了权势最甚的两人。袁隗叫住自己的学生,准备问他几句话。 “你是否都想好了?”袁隗的脸上挂着微笑,眼珠上却附着(zhuo)着一层凶芒。 “学生跟了师相这么些年,自然也学到了些东西,若无三思,学生昨日不会应师相所求。” 废帝的事情是不能拿在明面上来说的,虽然这崇德殿残破,但两人对汉室却还有敬畏,只是并不多,只有一点点。这一点点可能是敬畏,也有可能是他们身上官职所带的体面。 “仲颖可知这三公之位的珍贵?” 董卓只是个县尉之子,他这样的出身想企及到三公之位是很难的,董卓自己也明白。可他却并不认为身上如今的太尉之职,是靠袁隗施舍而来。 “学生不如师相,学生想登这种高位,只能拿性命来搏。” “你以为...” 袁隗刚要发怒,就被董卓打断。 “学生忝列三公,所求不过是光耀门楣,为子孙后代搏一个富贵。学生没有能力,也不敢行师相所为之事。” “我所为何事?” “师相不必与我说,我也不知道,学生只是想好好活几年,手下的兵卒亦是如此。” 董卓今日举荐了不少人,可这其中并没有他的手下,出去外人开来的袁党外,蔡邕、王允皆不是董卓的同路人,这二人也不可能给董卓伏低做小。 若是董卓不两次阻止袁隗,袁隗不会有如此怒气。在袁隗眼中,董卓不是在组织自己,而是在蔑视自己、背叛自己,打击自己的威信,即便其他朝臣并不敢做如此想象。 “你说你想好好活,那我且问你。” 袁隗一瞪,殿门旁正看向二人的宦官与臣子作鸟兽散,连袁术也不由得退了几步。 “何太后被你带到哪里去了?” 注:汉朝朝会时,三公九卿和三坐可以被赐座。三坐,或称三独坐,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其中御史大夫并不是常设之职,而尚书令多由权力最大的辅政大臣或三公兼领,可自行查阅。 三独坐品轶虽低于三公九卿,可实权却高于九卿,一些没权力的三公也不如三坐。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