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风百艺系统_第二百一十九章 中秋晚会,新版《赤伶》唱响华夏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九章 中秋晚会,新版《赤伶》唱响华夏 (第2/2页)

来的震撼,让不少观众准时准点的坐在了电视机前。

    一个个精彩的节目,给千家万户都带去了节日的问候。

    “相信大家还记得,去年的中秋晚会上,一位年轻的歌手为我们带来了一首震撼人心的歌曲,名字叫做《万疆》!”

    主持人刚说完,现场就有不少观众的尖叫声响起。

    “桐哥!”

    “林桐!”

    “哈哈,看来大家还都记得这首歌,是的,这首歌是著名的青年歌手林桐所演唱的,今年,他又带着一首歌曲来到了中秋晚会上,《万疆》为我们带来的是家国情怀,而这首歌曲,为我们带来的是民族的自豪感,让我们有请林桐,为我们带来他的歌曲,《赤伶》!”

    这话一出,不但现场的观众们都是一阵惊愕,就连电视机前的粉丝们都傻眼了。

    什么玩意?

    《赤伶》?

    这不是林桐出道时候唱的那首歌吗?

    要知道,一般这种场合,林桐是绝对不会唱自己的老歌的,不会是主持人报错名字了吧!

    但是,电视屏幕上打出来的歌名赫然便是《赤伶》,让不少人都有些摸不清头脑了!

    不过,气势恢宏的交响乐,让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安静了下来。

    国乐的交响乐,气势绝对不在西洋交响乐之下,反而这种音乐能够激发华夏人基因中的记忆。

    林桐穿着一件灰白色的中山装,站在舞台中间,闭着自己的双眼,耳边回响着交响乐的声音。

    “星河转岁月如梭……”

    “看梨花催榆火传新色……”

    “流水歌层山复相和……”

    “看九州风月同齐欢乐……”

    “愿请长缨不负青春为家国……”

    “万千人中你和我化作燎原星火……”

    “热血交汇信仰融入你脉搏……”

    “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

    这首新版《赤伶》,将原版的歌词几乎全都改掉了,直到这转折的最后一句,保留了下来。

    但是,这首新版的《赤伶》,给人一种浴火重生的感觉。

    老版的《赤伶》写的是伶人在遇到家国危机的时候,依然身怀国家,宁愿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大无畏精神。

    而新版的《赤伶》则是说的是百年之后,在这个浴火重生的国度,如果当初的那位伶人能够泉下有知的话,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不少观众都被这首歌中的情怀感动的不能自已。

    这首歌的歌词写的大气磅礴,而且配合着恢弘的国乐,更加的将这首歌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

    林桐的戏腔,还是那么的惊艳,仿佛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这一刻,终于等到了。

    “百年风雨过赤心未蹉跎……”

    “百年有灯火一心照山河……”

    “一腔爱清澈浩荡襟怀向来客……”

    “我华夏千秋愿何远阔——”

    这才是真正的戏腔。

    林桐唱这首歌的时候,忽然有那么一瞬间,仿佛那位曾经和他对话的那位伶人裴晏之就站在他的面前。

    “先生,这华夏,可如您所愿!”

    “哈哈,小兄弟,那就请你帮我守住这来之不易的盛世吧!”

    看着裴晏之的身影在自己的面前慢慢的消失,林桐的眼中饱含着泪水。

    就是有了这么多慷慨赴死的前辈,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繁花盛世如君愿……”

    “万物正当春你亦正少年……”

    “不忘来时路不负凌云志万千……”

    “我华夏千秋业续新篇——”

    林桐的一首新版《赤伶》,恢弘大气,在中秋节这么一个团圆的节日里,用这么一首歌将大家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彻底的点燃了。

    “生在华夏,太幸福了!”

    “今生无悔生华夏!”

    “华夏,我爱你!”

    “桐哥,这首歌太赞了!”

    “桐哥最帅!”

    “原来《赤伶》还可以这么美呀!”

    “这两版《赤伶》,哪一个更好呢!”

    一时间,林桐的微博上,开始对这两版《赤伶》进行对比。

    大多数林桐的粉丝都对老版《赤伶》有着不一样的感情,毕竟这首歌是林桐出道的歌曲,大部分粉丝都是从这首歌开始入坑的。

    但是新版《赤伶》恢弘大气,也让他们爱不释手。

    手心手背都是rou,选谁呢!

    林桐的这首歌刚刚唱完,就再次被央视点名,对林桐这种爱国主义热情的歌曲大加赞赏。

    这已经不是官方第一次点名林桐了。

    中秋晚会结束之后,林桐再次拒绝了导演的庆功宴,驱车来到了师父薛红娇的家中。

    这已经是自己的习惯了。

    从小就是孤儿的林桐,从上大学开始,每年的中秋节都会来到师父的家里,和薛红娇一起过节。

    吃完饭之后,薛红娇拿出了一张邀请函,说道,“今年是京剧名家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这是邀请函,到时候,你替我唱一段!”

    林桐不由的一愣,张伯驹,这个名字,在京剧界也是响当当的存在。

    张伯驹,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一连串的名头中,他最得意的其实就是京剧艺术研究家。

    其实,张伯驹应该算是京剧名票,因为他并没有正儿八经的拜师学艺,但是由于他的天分很高,当初他最喜欢看余叔岩的戏,后来跟余叔岩的琴师学了一年左右,就能上台唱戏了。

    不过,这位对京剧的贡献,是值得人敬佩的。

    张伯驹一生有三大得意之事。

    第一件事就是他和余叔岩合作,编写了《近代剧韵》,总结京剧发展实践,系统介绍了京剧十三韵。

    第二件事就是为推动京剧艺术发展,张伯驹约同梅兰芳、余叔岩等人,于1931年创立了“北平国剧协会”。

    第三件事就是在1937年,他组织一大帮名角,举办了轰动全国的河南旱灾筹款义演。

    张伯驹饰孔明、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饰马谡、王凤卿饰赵云、程继仙饰马岱、陈香雪饰司马懿、钱宝森饰张郃、慈瑞泉、王福山饰二老军带报子。

    演出后不久,侵华战争爆发。

    这次义演,被称为“艺坛最后一次绝唱”。

    今年是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余派的名家们广邀各路名角,在梅兰芳大戏院,举办这次盛典。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