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三章 金江节度使(忘记设置自动发布了) (第2/2页)
长白山区无法度过大军,只能从金州出发,而又有复州蛮族重兵防备金州。 请求朝廷急调粮饷物资四十万石粮草,用以调回各地军兵,以出动五万金州军,三万朝鲜军。 唐清安在等。 等朝廷的物资,等大军齐至金州。 这回。 他要和老奴扳扳手腕。 …… 北镇等着锦州和金州的援军,义州等着北镇的援军。 最后义州没有先等来北镇的援军。 蛮族的攻城套路还是老三样。 以驱赶辽民填平城池防卫工事,消耗守方的物资和士气,然后驱赶辽民推进攻城器械。 楯车,云梯等。 等辽民消耗殆尽,守方士兵疲惫,则派出精兵攻城,不给守城方喘息的机会。 义州只有几千兵,又大多是新兵,只经过训练未经战火。 几日下来,见不到援兵,早已军心涣散。 当一段城墙被蛮族所得,则城内守兵尽皆溃散,没有一部能组织起来反攻夺回城墙。 各队都从蛮族故意留下的南门突围而出。 远处看不见的地方,早已等待多时的蛮族骑兵,随后蜂拥而上,轻松的剿灭了逃兵,追杀了二十余里。 义州取下。 北镇彻底沦为孤城。 蛮族大军返回,合计十万兵,团团围困北镇。 北镇有兵六万,进城军户的家卷等十余万,合计近二十万人,每日消耗粮食两千石,一个月需要六万石,其余草料不计。 蛮族先是断了水源,北镇二十万军民,只能靠城中井水度日。 一个月下来,虽然粮食还有,却人人口干舌燥,嘴皮开裂,索性下了一场雨,缓解了众人的干渴。 可是,城外的蛮族大寨纹丝不动,犹如磐石。 李达祖在城墙上,内心担忧了起来。 这回蛮族的动静,难道是要困死北镇吗? 又是一个月。 李达祖确信了,蛮族这回,是要逼着北镇出城决战,或者在城里坚守到粮绝。 北镇有二十万人,城外的蛮族有十万兵,但是加上民夫,同样也有二十万人。 现在比的是谁的粮草充足。 想到这点,李达祖就冷汗直流。 北镇处于前线,田亩早就荒废,种不了地,物资都是需要关内的朝廷供应。 一路长途跋涉数千里才能运到北镇,这路上的损耗同样是比天文数字。 所以北镇的积蓄并不多。 现在是该决定,到底是派兵出城和蛮兵决战,还是宰杀骡马。 宰杀了骡马,会导致军力大幅度下滑。 此事令李达祖犹豫不决。 各将也都十分的安静。 即不求战,也不敢出主意。 “锦州,金州,他们到底怎么说!” 军心不可用,李达祖心力交瘁,他每日都派骑士趁夜色突围求援。 他狠狠的问道。 众将都摇了摇头,一脸的忧虑之色。 将领中有老将,倒是不畏战,不惧怕蛮族,可手里的兵却不行,只能徒然兴叹。 …… 朝廷一个使者接一个使者的派去金州。 唐清安的回复就是要粮要兵备要船要援兵。 三个月下来。 朝廷终于陆陆续续运送来了三十万石粮草,同时调来八千浙江兵,五千金陵兵,两千登来兵,三千天津兵,兵仗盔甲器具不可计数。 为了让金州出动救援北镇,朝廷已经把国内能搜刮的都送来了金州。 同时。 升格金州,镇江,东岸为金江镇。 提拔原游击将军刘承敏,朱秀,武震孟为总兵。 原参将赵缑用,备御彭大海等为副总兵,其余各将都获得提拔,或参将,或游击将军等等 又赐唐清安二弟三弟为参谋生员,指挥佥事品服。 升金州总兵唐清安为金江镇节度使,赐尚方宝剑,加平辽候镇金江。 压抑金州总兵功劳许年的朝廷,这回不但全部赏了,还大大的提前超额赏了。 这般下来令所有人瞩目。 三个月的时间下来,唐清安再也没有理由应对朝廷。 这一回。 镇江守军万余人,金州守军三万人,长白山脉里的游击区,消灭了蛮族残余,留守万余人。 除此之外。 三万朝鲜国内的朝鲜军,驻守镇江的五千朝鲜军,一万八千国内各地援兵。 游击区大部七万人,水师五千人,合计十三万人,战马八千匹,骡马五万头,战船六百七十艘。 金州城里。 大军云集。 唐清安拭剑而望。 各营将领,国内援军将领,朝鲜将领,合计两百将,众人神情严峻,等待桉几后的节度使之军命。 “蛮族常说我畏惧他们,只敢投机取巧。” 将军府的大堂里。 众将一场的安静,只有盔甲时不时传开的叮叮当当的声音。 唐清安把宝剑插入鞘中。 穿着明亮的铠甲。 起身后。 众将挺立。 “出击!”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