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五章 朝鲜军 (第1/2页)
人是不停的成长的,将领也是一样如此。游击区就是一个孵化器。金州军成军五年,镇江军成军三年,绝大部分将领都是从士兵中提拔起来的。勇勐,认字,机智等等。但是经验无法凭空得来。如果说游击战之前,这些军将指挥经验,是比不上以前辽东将领的,能比的就是勇勐等。但是游击战以后。两年的锻炼,金江军的将领,不管是营总还是把总,都足以胜任。刘承敏,武震孟,朱秀不提。营总郭英,于志,陈宏,章毅,邓兴,李伯升,李齐,花眼,李胜虎,张薄,彭大海,陈玉。十二名从游击区出来的营总,可以说不弱于大周的将领。而陈锐,汤平,廖荣克,陈凯武,赵胜等守将,守备,不管是前番参加大小各仗,还是几年的经验,也都大有提升。现在金江军各部的指挥能力,包括小队间的协作能力,都不可同日而语。金江军十余万经历过战火,十万游击区成长的队长,伍长和精兵。这才是唐清安想要拉出来,和老奴来一场硬碰硬的底气所在。为了保证胜利。全军近千门各色火炮,连金州城的红夷大炮,同样也运了出来。时代在发生变化。军事战术也在发生变化。唐清安要做的就是提速。金江军的火器使用率之高,远超其余各军,为了保证火器的威力,因此费了大力气修建战车和金江骑兵,用来制衡蛮族骑兵。新金城。金江军驻扎北城,东城,国内援军驻扎西城,朝鲜援军驻扎南城。国内援军不提。朝鲜承袭大明制度,也是卫所制。朝鲜全国初期分为五卫,分别是义兴卫、龙骧卫、虎贲卫、忠左卫和忠武卫。平时为民种田,战时为兵。所需要的的衣食兵器等物资都自给自足。几百年下来,当然弊端丛生,训练荒诞,士气缺乏,当倭寇入侵时,各卫一触即溃。有大周的帮助,打退倭寇后,朝鲜前国主设立训练督监,招募训练士兵。最开始由大周的将领负责训练。而且又设立更多的部队,如御营厅、守御厅等。倭寇入侵时,大肆劫掠百姓,导致朝鲜各地义民涌起反抗。当时的朝鲜,为了对付倭寇,把这些义军头领都给了官职,进行了大量收编。因此朝鲜国的军力,不光是兵士数量,还是兵士战斗力都大幅度提升。可想要维持军队就需要良好的财政,而朝鲜又没有改革,当然无力供应。慢慢的和大周一样,几十年后,欠饷是常有之事,特别是对义军出身的军队更为吝啬。两班权贵自己的利益都不够分,常引起分裂互相攻jianian,更何况这些百姓出身的将领。谢友成,陶杰,把朝鲜的情形,细致的向将军解释了一番,唐清安结合自己知道的史料,有了不少的认知。“总之绝对不能信任朝鲜军力,两位是这个意思吧。”谢友成和陶杰连连颔首。见两人如临大敌,一脸的紧张,生怕自己不舍得朝鲜几万军,把朝鲜军当做正军使用,内心就想笑。唐清安见过朝鲜军队的状况,可以说和国内的军户无二,甚至比国内的军户还要惨。“将军要把朝鲜军队调出来,稳定朝鲜局势,朝鲜国主极其的赞同,才坚定的不顾非议,把朝鲜大军派出。不管是将军的主意,还是朝鲜国主的举动,都十分的睿智。这非常时期,无论对咱们来说,还是对朝鲜国主来看,朝鲜是绝对不能乱的。如果这段时间,朝鲜不轨之人,见机作乱,我们无力去平复,而朝鲜国主更无力应对。恐怕朝鲜有反复之事,不但朝鲜国主有危,也会引起我们的大祸。”陶杰认真的说道,唐清安则听到仔细。“现在朝鲜军来到了金州,我观不少军中将领,都打了主意,想要引朝鲜军以为战力。可是朝鲜军只能当做杂兵使,绝对不能当做正兵用,不然不但无济于事,反而拖累咱们。”见陶杰说的详细,谢友成则没有继续说话。唐清安对陶杰的话,并没有意见。其实他一早就知道朝鲜军是指望不上的。为什么要调来朝鲜军,除了排除朝鲜不稳定因素,更有他扼守朝鲜门户,替朝鲜挡祸。如今大仗将起,不能只金江流血牺牲,朝鲜也必须出力,也必须出血。不可能让朝鲜白占他的便宜。“我听说朝鲜原来几部义军还是有些战斗力的,难道如今也一点也不中用了吗。”唐清安笑道。陶杰脸色犹豫了起来,朝鲜的局势,现在由陶杰负责。陶杰没有立刻回答将军,而谢友成不想抢陶杰的功劳,因此也没有说话,安静了下来。“朝鲜军里如今有数部原义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