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八 汜水关外 (第2/2页)
来一位三十岁左右的文官,身高而瘦。“各位别来无恙!” 完了,还有比我来的晚的,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潘将军,一向可好,听说今天又打了个打胜仗!哈哈哈,可喜可贺。”如此带着敌意,正好可以借题发挥。“程将军这位是谁啊,本将军怎么不识得。”我随口问了问身边的程涣。程涣打圆场,“公与切勿说笑,潘将军此乃别驾沮授啊!” 我迅速的在自己的头脑中检索沮授的名字,只知道他袁绍的谋士,不知道这时还在韩馥手下做别驾,此人足智多谋,又对我有敌意,可要小心提防了。 这时屏风后一声咳嗽,大家都站了起来,我也跟着站起身来。韩馥由屏风后走了出来。 “诸公请坐,此时召唤诸公到来是有要事相商。河间郡麴义急报,公孙瓒发兵五万,兵分两路欲夺我冀州,敌军一路前锋部队已距河间郡不足百里,另一路直逼中山郡。诸公该如何是好?”韩馥不由得一声叹息。 “麴义将军镇守河间郡定能化险为夷,中山郡我守军不多,且无强兵悍将,主公需速速派兵增员,把守各关隘路口。”闵纯率先发表意见。 “所言极是。”韩馥点头。 “公孙瓒幽州多骑兵,勇猛异常,我军多步兵,且战力远不及彼,中山郡多山,易于防守,反之河间郡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主公不可不防啊。”耿武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长史所言甚是。”韩馥也表示赞同。 “主公不必担心,我向主公推荐一人,可退敌兵。”沮授出列高声说。 “先生教我!”韩馥似乎看到了希望。 “主公可派潘将军往中山郡抵挡来犯之敌,以上将军之力定能御敌于外,以得胜之兵再解河间之围岂不妙哉,到那时,二位将军合兵一处北上幽州,则公孙可擒也。”沮授这是先把我架起来,然后再制我于险境啊。 程涣,赵浮二人一同起身,“此计甚妙,臣附议。” 原来你们都是一伙的,都针对我。 “我冀州甲士虽众,但鲜有文武兼备之才,无双才能无出其右,定能克敌制胜,切莫推脱啊。”韩馥端起酒杯。 难道你们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谢主公信任,定不辱主公信任。”我也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一时间突然语塞,我往日情商也不高,这种场面一时间也不知道说啥好了。 “潘凤听令!”韩馥突然厉声说道。 “在!” “命你为中山郡太守,率骑兵三千,步兵五千火速赶往中山郡抵御来犯之敌。” “喏!”我大脑飞快的思考着,想着该怎么办。突然想到一人,便笑着对韩馥说。 “主公,此去中山我想向主公要一人。” “是想向主公讨要哪家的千金啊?”沮授又来捣乱。 “无双但说无妨。”韩馥说。 “司粮官田丰。”我直给道。 “无双啊,此人才智过人,但为人过于耿直,给你不妨,但你要小心使用。”韩馥说出了田丰的优缺点。 “谢主公!”我再拱手。 “来来来,大家举杯,为潘将军送行。”韩馥再次举杯。 我又喝了一杯。这种场下有下套的,有使坏的,还有老板在,面实在不自在,想想还是快点离开为好。 “主公,军情紧急,在下现在就去准备,明日一早便启程。各位失陪了。”我起身告辞。 “祝将军旗开得胜。”“祝将军凯旋!” 转身出了大帐,高览在外面等候。 “高览,速速通知下去,整理行装,备好粮草,我们要出发去中山郡。”我对高览说。 “要打仗了?太好了!”高览摩拳擦掌。 此时大帐里李历小跑出来。 “潘将军留步,主公特命我为将军提点人马,分发粮草。” “有劳治中。”我谢道。 “高览,你随治中清点人马,我回营整顿本部人马。对了,顺便叫上司粮官田丰,明日一早我们立刻出发。” “喏!”高览随着李历走了。我命身边小兵一个帮我收拾行李,一个去通知我的本部人马打点行装,准备启程。 “你俩叫什么名字?”我问过身边的两名士兵,两人都很壮实。 “回将军,我叫李宝,大家都叫我大宝,他叫徐奎,大家都叫他大奎。”大宝憨憨的回答。 “大宝,大奎,以后你俩就贴身保护我。”看着两个魁梧的大汉,总归是有把子力气的,真要是遇到危险,两人总能有些用处吧。两人各拿着一支火把,忽然想起来好几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火把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记录下来,有机会研究研究。三人走回来时的路。回到自己的大帐后,大宝去通知各处士兵,大奎开始整理物品,不一会,几个小兵赶来一辆马车,帐内物品都打包装了车,只留了一张床。我刚刚睡醒,还无困意,便在军营四处闲逛。士兵们纷纷进进出出整理物品,炊事班打包锅碗瓢盆,督粮官们清点粮草。我的本部军马有500人,大都是步卒,每人一把长戟,盔甲只有前胸的一片。有些是金属的,但大都是长官,士兵多还使用竹子的甲片。还有50名弓箭手,每人分发30只箭。加上个人的衣物,粮食,水囊,每人负重至少50斤。50名盾牌兵,大木盾牌也有几十斤的重量。 我询问了军中的斥候,得知中山郡离汜水关大概有一千多里地,就是五百多公里。负重的步兵每天可以行50里,那么最快也要二十天能到,这速度就算到了,估计公孙瓒的骑兵早就占领中山全境了,以逸待劳地等着我们了。 我盘算着该如何是好,高览带着田丰回来了。 “将军,人马点好了。都挑选的是精兵。”高览兴致勃勃的说道。 “见过将军!多谢将军知遇之恩。”田丰说。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