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加减法_第十三章 启程,新的一年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第十三章 启程,新的一年 (第1/1页)

    正月初五下午,清然收拾行李,第二天得出发去上班。在家七天的时间,感觉很短,有时候又很希望时间能快点、再快点。在家一日三餐正常吃,并且不用自己动手,更不用担心工作的事,单就身体来说确确实实得到放松,再有小侄子可以逗着玩,生活中的欢乐也多点,只是家里的催婚实在受不了。

    母亲在屋外问清然家里的腊rou、香肠要不要带点,鸡蛋好不好带。想到要换几趟车,而且公共交通又拥挤,很不想带,却也很想吃,正为难时听到嫂子说:“带着些东西不好坐车,可以寄过去。”有时候真的会问自己怎么会遇到那么一个通情达理的嫂子,事事想得周到、办的周全。

    虽然听从了儿媳妇的建议,但心里还是有点疙瘩,加上昨天的事,硬是没忍住唠叨起来:“你说你,那么大个人,自己的事都还要人给你cao心。就问你带不带东西,都不应一声,这是给谁的呀,还不是给你吃的。昨天也是的,我们高高兴兴地跑过去,你们呢,闷声不吭,显得我就要把你嫁出去了似的。既然你们自己都没想好就不要叫我们去见面呀,这有什么意思,好不好也就一句话的事,你们呢,嗯,说什么还不了解……搞不懂你在想什么,懒得管你了,爱怎么就怎么。”

    母亲原本准备去拿腊rou、香肠的,一想到这气不打一处来,坐在屋外的小凳子上不想动了。

    听到母亲的这一顿唠叨,清然心里也难受,为什么就不理解呢,自己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对,不说不做也不对。从小到大没叛逆,更不会忤逆,只是到了这件事上自己就被扣上了不懂事、不听话的帽子,真的是不知该如何为自己进行辩解,就算是默不作声也会被说装聋作哑。每次遇到节假日假期来临,看着身边的人都在高高兴兴地准备回家,自己就会怀疑那是不是自己的家,或许眼不见为净,自己不回去,父母见不到女儿也就不会被气到。

    虽说今天这情况已经预料到,想好一如往常来个充耳不闻,可心里还是难受。看着已经收拾得差不多的行李,只能安慰自己:明天就走了,也就那么一点时间了。

    母亲准备做晚饭时,清然依旧去帮忙烧火,只是母女俩相互间没有说一句话。厨房里除了切菜、炒菜的声音,就连烧火发出的细微的哔哔声都能听到。母亲隔几秒叹口气,清然想走开,但又不能,如果这会儿走开,母亲会更伤心,也会对自己说出更难听的话,不想出去上班的前一晚还弄得家里人都跟着不开心。

    吃饭的时候,小侄子述说白天跟小伙伴玩游戏的开心事,再加上他的十万个为什么才缓解点家里稍显沉闷的氛围。

    “你看,家里还是得有小孩,没孩子太冷清。”母亲说这话其实也是在暗示清然不要等到以后老了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

    快速吃完碗里的饭,没吃几口菜就放下碗筷去灶背就着烧柴火后的余温取暖,权当没听懂母亲的话。

    第二日一早起床洗漱后就带上行李准备走,父亲问:“不吃早饭吗?”

    “不了,我去街上吃碗粉。”眼睛里有点湿润,没有回头回复父亲的话,自己带着行李就从家里出来了。

    从家里到街上的这段路是沿着溪水的,在记忆里这条溪从未干涸过,洪水季节水位上涨会将路都淹了,干旱季节则小孩子都可以赤脚趟水过去对岸。此时,水位不深不浅,横贯溪面的一排大大的石头上正有两个人在上面,看样子是要过到这边来。两岸的草地已经有嫩草在冒尖,看得见的生机在悄悄来临。

    路的这一侧,是一排农田,因为近水,就算遇上干旱也好解决灌溉的事,因此一年四季田里都有农作物。这个时候,油菜已经长出杆杆,翠翠的、嫩嫩的,只是不能再像儿时见着四周没人就折一根、剥去外皮然后送进嘴里享受纯自然的味道,清脆、甘甜,吃完后嘴里还有一股清爽的味道久久不会散去。

    溪水入江的地方正好是街口,一座五十来米长的石桥屹立在上面,记忆里它就一直在这,从未修缮过,不知道已经多少年连接着两边的人来人往、车来车往。

    街上好些店面还没开门营业,只有卖拜年礼品的店家已经在忙碌。或许是太早,街上行人也没多少。走到坐车的街口,汽车已经停在固定的位置,司机、售票员在旁边的店家门口与人聊天。走过去问到还有20分钟才开车,清然便在旁边的粉面店点了一碗米粉,老家的米粉是在外吃不到的,即使偶然遇上,那个味道也是不能相比。每次回来、出去都会吃一碗米粉,像是一种仪式,也是给自己心里的慰藉,家乡味始终留在味蕾最深处。

    车上已经有了十来乘客,售票员跟司机说:“要不发车吧,这个时间没什么客的,路上还会有人上车。”司机望了一眼车内,便从驾驶室的车门上去,启动车辆。

    蜿蜒的公路一侧是农田,一侧是安静流淌的大江,路边光秃秃的柳树、枫树显得异常安静,似乎已经习惯每天迎来送往。售票员走到身旁才反应过来得买票了,望着窗外发呆的清然从衣服口袋拿出已经准备好的车票钱递给售票员后继续看向窗外。

    从读高中算起,这里,老家就已经成为假期过来暂住的“客栈”,只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不管离开多久、多远,骨子里还是这里的水土滋润出来的气质。抹不尽的乡音,忘不掉的乡味,是一生的牵绊。在外努力生活,故乡好像成了远方,身体也不得不把异乡当故乡,这该是多少游子的心思。

    一路上都有人上车、下车,车上的人偶然看到有自己认识的人便热情的打起招呼、欢快地聊着天。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