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弦修士_第19章微菌仙人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第19章微菌仙人 (第4/5页)

阳光,有的则拒绝阳光。

    有的需要其他生命物体来提供营养,有的却是以无生命的物质为食。

    ——

    对于任何的花草树木或是鸟兽虫鱼而言,微菌都是必不可少之物。

    像“酵母微菌”这样的微菌对于绿植、鸟兽等,基本上是有益的。

    实际上,土壤之所以肥沃,就是因为其中的微菌种类繁、数量多。

    否则,土壤只是保存贫瘠状态。

    当然,即使贫瘠的、缺乏营养的土壤中,也会有微菌潜藏于其中。

    这些微菌可以出现在绿植的根、茎、叶、花、果实的表面或是叶脉等的内部。

    相似地,它们也可以出现在虫鱼、畜牲或人类等的头皮、肌肤、血液、骨骼、肌rou乃至五脏六腑等各处。

    就好像没有好的微菌,绿植就难以成长一样,缺乏合适数量的微菌,虫鱼、畜牲或人类的皮rou、筋骨或脏腑等,同样可能遭受伤害。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微菌,那么虫鱼、畜牲或人类恐怕会饿死。

    杜布猜测,或许是因为体内存在一种即使是玉胎修士的法眼也难以发现的“噬灵微菌”,一些凡人才有了灵根,并且能汲取灵气。

    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远远超过杜布现在的能力。

    ——

    微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它们既能带来好处,但也可能带来伤害,甚至重大的伤害。

    “根癌杆菌”存于温暖湿润的泥土中,呈杆状,形状极其微小,全缘光滑,无色素至浅灰黄色,能在接触空气下存活良好,但也能在“蚀盐”环境中呼吸和生活。

    它可经植物概况的伤口侵入其根冠、根和茎,导致植物微胞的自发增生而成为瘤病、茎瘿或冠瘿。

    “黍节壶菌”会于春夏时节侵入到玉蜀黍的体内,危害其果穗以下的叶片、叶鞘,造成叶片局部或全叶干枯和严重减产。

    而在秋冬时节,“内集壶菌”会侵入到红薯等块茎或匍匐于地的根茎之内,使寄主不断分裂,表皮龟裂,并且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

    这些瘤肿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

    “本目锈菌”生长在寄主的体内微胞间隙,以吸器侵入微胞。

    吸器一般围绕着微胞核与微胞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本目锈菌”喜欢侵蚀各类草本或木本的花卉,如牡丹、月季、鹃、玫瑰、蔷薇、金银花、八仙花、菊花、唐菖蒲、芍药、石竹、萱草、万寿菊、翠菊、蜀葵、鸢尾、香石竹等。

    它不仅为害花卉的叶片、叶柄和芽,而且可能为害花与果实,推动产生大量的锈色、黄色、橙色、甚至白色的斑点。

    ——

    绿植在生长过程中无不受到各种微菌的侵害。

    这些分割按寄主特点可分为为作物、蔬菜、果树病害和丛林病病害等。

    甚至还可以按照特定的物种进行具体的划分,因为有的微菌侵害的特定的物种,而有的则侵害非特定的物种。

    按发病部位,微菌侵害可分为根病、茎病、叶病、果病等。

    按照传播与侵染方式,微菌的侵害可分为空气传播、水传、土传、种苗传播、昆虫介体传播等。

    而所有微菌的侵害都包括三个过程:首先是侵入阶段,作为病原物的微菌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

    然后,就来到了潜育阶段,与作为病原物的微菌初步建立寄生关系的寄主植物最终会出现明显症状。

    潜育期阶段长短因微菌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最后是发病期,即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

    当然,其中也有有趣的特点,即绝大部分的微菌并不会杀死所有的寄主。

    当寄主牧得以幸存并繁育出下一代,那么微菌又能有相应的植物进行下一次寄生了。

    ——

    当微菌侵害时,植物的要根、茎、叶、花、果等会受到伤害,动物亦然。

    “绿脓杆菌”大部分呈单个的形态,通体光滑,微微隆起,成对或偶尔成短链。

    而且其菌体有一至三根鞭毛,运动活泼,擅长侵蚀。

    其侵染的对象可以是禽兽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烧伤或创伤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可以引起心内膜炎、胃肠炎、脓胸、败血症甚至肺炎。

    当然,肺炎更可能与一种名叫“肺链球菌”的微菌相联系。

    它经常寄生于正常禽兽的上呼吸道中,借助飞沫传播,冬季与初春多见。

    当出现呼吸道黏膜上皮微胞损伤、酗酒或药物中毒、肺充血、心功能衰竭、营养缺陷、体质虚弱、贫血等情形时,“肺链球菌”会加入侵染和繁殖,导致突然起病,并导致出现高热、寒战、胸膜剧烈疼痛、咳铁锈色痰。

    这些情形对于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病、慢性肝病患者或遭受淋雨受寒、疲劳等影响时最有可能发生。

    ——

    与“肺链球菌”相似,“脑膜炎球菌”亦寄居于正常禽兽的鼻咽腔中,但绝大部分的情形下带菌的禽兽并不染病。

    更具体地来讲,成年的禽兽对脑膜炎球菌有较强抵抗力,婴儿亦受到母体的保护。

    但自此之后,成长期的禽兽抵抗力较弱,从而加大患上脑膜炎的风险。

    侵染和潜伏一至四天后,“脑膜炎球菌”会侵入机体抵抗力低下的儿童的鼻咽腔。

    这些微菌会大量繁殖而侵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并让病患出现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出血性皮疹等情形。

    当发作到了严重程度的时候,就可能侵犯脑脊髓膜,发生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出现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顽强直等脑膜刺激症。

    甚至由于两侧肾上腺出血,发生肾上腺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

    而上述症状的产生,与微菌自溶和死亡并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有关。

    ——

    “黄曲疏霉”是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多见于土壤,动植物,花生和核桃等各类坚果,以及发霉的粮食、粮制品及其它霉腐的有机物上。

    其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灰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

    “黄曲疏霉”会带来对鸟兽动物肝脏的伤害,使鸟兽的免疫力降低,降低产蛋率和产奶量,导致胚胎内中毒和野兽的流产。

    严重的情形下,它会导致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病患会有胃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及肝区触痛等情形,严重者出现水肿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