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4章 今晚最亮的一颗星 (第1/2页)
ps:求大大们赐予动力,虽然工作很忙,可俺还是坚持在努力更新啊。 悠扬、平缓的配乐在大礼堂响起。 肖飞在舞台上缓缓踱步,就如行走在繁华依旧、人潮汹涌的午夜香港街头。 他的神情如此自然,他的举止如此随意,袍袖轻挥,儒雅翩翩,以至于他平凡的面目在很多观众的眼里都似泛起淡淡光辉。 “搞什么啊?不是朗诵吗?” “哈哈!不会是忘了词吧?连张纸都没拿,想显摆一下,没想到,上了台之后,脑子抽了,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看样子不像忘词,倒像是在酝酿情绪,在演绎这首诗的意境。” 台下,有些学生在小声地说话。 他们对肖飞在台上的表现很是疑惑。按照普通人的思维,所谓朗诵诗歌就是戳在台上,对着话筒,用抑扬顿挫的话剧腔将诗句给大声地诵念出来,就好了。 可现在,看肖飞衣袂飘飘的台风,根本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北大的学子那都是人尖儿,个个都是自视甚高的人,这么多人尖儿聚在一起,很容易谁都不服气谁,认为你能达到的高度,我也一定能达到甚至超越。 大家争先恐后地努力上进,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更耀眼,将同学比下去。 像肖飞这样的,复读了一年才因创作成绩被北大提前录取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是很表示鄙视的。 很多人认为,那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他们是在以挑剔的眼神审视肖飞,将之视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之一。 挑剔对手的短板或者缺陷,那自然是很爽的一件事。 别说肖飞这样的,就是成名已久的一些个行业的大家名家到北大去做演讲,也会被诘难被挑剔的。 历史上,就有不少人想给北大的学子们做演讲结果却被狼狈轰下台的事情,比如,于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之所以这台晚会上截止目前还没人起哄肖飞。是因国家元首在场,学子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不知天高地厚。 舞台下,林南无也捏了一把汗。 肖飞此前和他说,要做不一样的诗朗诵。以传统的吟诵的形式来表现演绎《最后一分钟》这首诗。 当时,林南无也是答应了的。 因为在彩排之中,肖飞的表现很棒,比站在台上干巴巴的朗诵出彩多了。 可是,现在。当着一批大领导的面,他真怕肖飞会出什么状况,例如紧张了、忘词了、磕磕巴巴了什么的,那就太丢人了。 就是这样,肖飞还没开口吟诵,就将现场很多人的胃口给吊了起来。 有人幸灾乐祸地等着看他出糗。 有人提心吊胆唯恐他出什么差错。 有人则很欣赏他在台上的表现,等待着他出口朗诵的时候,带给大家伙的那种激动、感动。 肖飞在台上倘佯了十多秒钟的样子,然后,他停住了身形。开始吟诵。 午夜,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肖飞的吟诵刚刚出口头几句,就引得台下起了一阵轻微的sao动。 “是传统的吟咏诵读的展读方式,很标准的吟咏诵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样朗诵诗歌了。”有人一口叫出了肖飞朗诵诗歌方式的名号。 “他在朗诵的时候,还在进行着演绎,他的表情全神贯注,他的心灵像是已经完全沉浸到了这首诗的意境里。” “是啊,就好像,他就在1997年6月30日午夜钟声敲响前的一分钟的香港金紫荆广场上漫步一样。” “这孩子。看来对传统文化还是有一定钻研的。”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曹子正点头如是说道。 坐在曹子正旁边的正是历史系的系主任吕泽林,听得曹子正如是说,吕泽林笑嘻嘻轻声道:“子正兄,现在后悔了吧?” 曹子正面无表情地眼睛直视着前方。说:“看他后面什么样的表现吧,吟诵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这里头学问大着呢!他现在表现出来的,只能说是吟诵的皮毛,还加入了不少舞台表演的成份,从这点来看。就可知,他是个不甘寂寞的人,是个哗众取宠的人。他要真能用原汁原味的传统吟诵方式将《最后一分钟》这首诗演绎出来,那我才彻底服了他。现在,还差得远!” 曹子正毫不客气地指摘出了肖飞的错误。 吕泽林则轻轻地摇头,很不以为然。他觉得,曹子正此人显得太迂腐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只是单纯地传承古文化,那这样的古代文化传承如何能在现代社会流行起来呢? 而一直在提心吊胆着的林南无听得肖飞开始吟诵,表现一如彩排的时候那样出色,他才彻底松了口气。 林南无心想,看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