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官多不压身 (第2/3页)
把官职调动理顺。 在场大臣最在意,也是最妒忌的,自然是张周以修书的功劳,直接升侍读学士兼太常寺少卿这件事。 要知道这俩职位中,侍读学士可不是什么兼职的,是学士就是学士,这是在一个新科进士入朝不到半年的情况下……如果再加上张周现在身上背着的总制宣大军务、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的职位…… 说张周是目前大明除了皇帝之外,最有权势之人,好像也不是不能这么说。 当然张周若被调回京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给他正职的六部尚书或左都御史职位,连五寺正卿也够呛,多半是腾挪个六部侍郎给他,以兵部侍郎的可能性为大。 文官自然知道以张周目前的功劳,做完了总制,回来当侍郎,是情理之中的。 他们现在也便在想。 既然皇帝给了张周翰林院侍读学士兼太常寺少卿的官职,那让他回来再兼个礼部右侍郎的虚职,那就再合适不过。 等于说,张周一回朝,就把他的权力给架空了,哪怕他继续留在翰林体系,可能以后有晋升翰林学士甚至是入阁的可能,影响到大明中枢决策,但至少张周对朝廷的祸害,在短时间内会降到最低。 …… …… 当天朝议还不止《大明会典》成书和嘉奖。 此事之后,朱佑樘又让戴义将张周派兵去威宁海日常巡防的事,当众公布。 因为此消息前日便已传扬开,在场大臣也不觉得有多稀奇。 朱佑樘则显得很振奋道“……国朝对于草原的治理,以往多都流于纸面,出兵后即便有战果也多都即时回撤,如今要在草原筑城,并以牧民放牧、耕作以长久经营治理,算是为日后国朝安边塞之土定下规范。朕其实也希望秉宽能长久留在边陲,震慑狄夷,但朝廷上下也缺不了他。” 大臣一听。 这啥意思? 皇帝这么快就要把张周给召回来?不对啊!现在明明是张周出兵的时间段,提这个真的好吗? “另外狄夷部族头领火筛,将会在三四日后抵达京师,礼部和兵部酌情拟定迎候之事。”朱佑樘又提了一句。 大臣又没听明白。 皇帝让礼部安排迎接,这能理解,让兵部参与其中……就算火筛曾经是兵部头疼的对象,可现在作为使节上贡到访,这跟兵部有何关系? 很多人望向刘健和马文升,似在等他们出来给定个基调,也想让他们为不明就里的大臣释疑。 可无论是内阁,还是六部尚书,都没有出来反对或是注解的意思。 …… …… 朝议结束。 刚出奉天殿,一群人就把刘健等人给围住,有点大朝会之后要开小会的意思。 谢迁有驱赶之意,摆摆手道“陛下要以兵部和都督府派人,或以火炮等震慑狄夷,这有何难理解的吗?” 刑部右侍郎何鉴道“谢阁老,听陛下的意思,是要召张某人回朝,以他如今的官职回朝之后如何安置?如今西北未平,陛下召他回来,莫非西北的事就交给他人?” “是啊。”人群后面有人在搭腔,“一个人背那么多官职,朝廷上下遇事到底应该听谁的?” “呵呵。” 谢迁用鄙夷的目光看过去。 感情你们这群人,现在都巴望着张周继续留在西北是吧? 回朝会影响到大明京师官职的平衡,你们难道就觉得他留在西北,继续霍霍大明西北边镇,就是什么好事了? 李东阳见谢迁态度转恶,怕他又说出什么不太好的言辞,主动出来道“诸位,就算张秉宽回朝,多也是得到赐爵,朝中六部部堂之事不会再身兼。如今人未回,你们是在未雨绸缪,还是在添乱?” 谢迁瞄着李东阳。 你不让我说,大概是怕我说话难听,但你说出口的好像也没好听到哪去。 眼前这些大臣可都是大明的股肱之臣,你直接说他们在添乱…… 你牛逼。 工部左侍郎曾鉴道“宾之,如今陛下宠信jianian佞,给一个人的授官愈发增多,此风不可长,应当及时劝谏纠正啊。” 这也说明了这次朝议之后,为何这些官员会如此激动,不管不顾就在宫殿门口找三名内阁大臣要说法。 是因为皇帝对张周的赐官越来越多,听上去就不像是一个人能抗得动的,从都督府、六部、都察院、边镇总制,再到翰林院,甚至是太常寺这样的衙门,都有张周的职位在里面。 如果再加上个即将要封的“莱国公”,这就更可怕了。 而往往一个大臣能身兼两职就不错。 这就会让大臣们觉得……很不公平! 这坏了规矩! 不在于张周能力高低,而在于皇帝不能一次赏赐给他这么多。 吏部尚书屠滽也走出来叹道“若此风日甚,只怕会给将来君王用人开了不好的先河,一切当以朝廷典制为先。而张周升迁,虽有功勋,却多都出自陛下亲封,吏部从始至终都难以参与其间。” 身为吏部尚书,屠滽似乎在这件事上最有发言权。 在他们这些传统文臣看来,张周升官,说是看功劳,还不如说是看皇帝的心情。 皇帝觉得张周功劳大,就给升一次,什么职位觉得缺了,就给你加一个,哪里觉得你有用,就把你给调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