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劫失败的我只能回大明当王爷_第六十三章 编练新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三章 编练新军 (第1/2页)

    第327章编练新军

    定淮门外的军营内,一卫新军正在接受训练。

    这里原本是朱瞻训练青玉卫的军营,在青玉卫跟着朱瞻去了九州岛的封地之后,这处军营也就空了出来。

    朱棣没有将这里浪费,而是作为了新军的训练营。

    北征的时候就有九个卫的新军投入了对北方的战斗,靠着新式的火器立下了大功,更让蒙古人见识到了什么是“时代变了”。

    新军的成功让朱棣很是满意,加大扩建定淮门外军营的同时,也在扩张原本朱瞻设立的工坊。

    当初朱瞻要修运河来供工坊使用,朱棣不想花钱没批,朱瞻被迫找南京城的商人们筹钱修建了一条小规模的沟渠来满足生产需要。

    但如今随着朝廷对新式武备的需求增大,这条运河不修也得修了。

    好在有着征讨倭国成功之后的收益,再加上大明钱库和汇票制度的成功,朝廷现在还是拿的出钱在定淮门外修一条运河的。

    于是当初朱瞻规划中未能建成的运河就这么修建了起来,并且按照他原本的规划扩建了工坊的规模。

    只是与工坊的大肆扩张不同,用于训练新军的军营并没有大肆扩张,只是扩建到了能够容纳三个卫所同时训练的规模便停止了扩张。

    而且在治理地方上花钱,也就意味着北疆不用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这无疑可以节省出很大一笔钱来,这笔钱也可以投入到地方的治理上来。

    但经过了最近的这一番锻炼,朱瞻基觉得自己总算是对大明如今的军制有了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以及知道该如何从无到有的建立一个卫所。

    在这之前,他有领军的经验,但这只是局限于跟在朱棣身后,带领一支队伍出去冲阵战斗。

    朱高炽说要裁军,这其实很好理解。

    所以即便朱棣意识到了新军的好处,他也没办法强令朝堂大肆扩军。

    那样就不是裁军,而是弃地了。

    虽说没到披甲上阵亲冒矢石的地步,但朱高炽怎么说也是知兵的。

    因此他也没有反对朱棣编练新军的计划,只是要求裁撤两个旧卫所才能编练一个新卫所。

    也正因为如此,朱高炽才想着要裁撤一部分北疆的卫所来降低朝廷的军费开支。

    这也是当年洪武大帝设立卫所制度的初衷,养兵百万不费朝廷一粒粮食,让卫所可以自给自足。

    在朱棣看来,与其花费大量的军费养着一群废物,还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训练出一支强军来。

    这次你若是能够在平叛这件事上做的好,也算是证明了你在领兵作战上的能力,帮助你建立在军方的威望,树立起来你的威信。

    对于朱棣的这种想法,朱高炽自然也是支持的。

    毕竟他没有接触过一支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平日里是什么样子的状态,以及裁撤和建立一个卫所又需要分别作哪些事情。

    在明朝初期,卫所制度还没有糜烂到后世那么糟糕的地步,所以他们还是能够为朝廷提供大量的粮食的。

    尤其是针对漠北的方面,那里对于大明来说是之前完全没有开发过的地方,想要维持大明在当地的统治,就必须驻扎军队进行军屯,然后才是从大明的本土逐步迁移百姓过去进行开发。

    最起码单独领军作战这件事,对于他来说有些超出了他的能力范畴。

    之前朱瞻基虽然跟着朱棣打仗,但那大多只是让他感受战场的气氛,以及了解在作战情况下一支军队该如何指挥之类的军略。

    好在有着来自倭国的白银支撑,朝廷在财政方面还算充裕,有钱自然也就能够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

    “父亲,我没带过兵,这让我带兵去交趾平叛,这……”朱瞻基向朱高炽表达着自己的信心不足:“若是在大明本土带兵去剿匪什么的,我应了也就应了,左右不过出了什么问题也就是丢人而已。

    毕竟新军的开销可要比旧卫所军队的开销要大不少,按照朱高炽的计算确实需要裁撤两个旧卫所,才能维持一个新卫所。

    如果是在这之前,朱瞻基或许还信心十足,但在自己亲自了解并且经手了一个卫所的遣散和建立等一系列的事务之后,朱瞻基觉得自己在办事能力上还需要再锻炼锻炼。

    要实现这一目的,朝廷虽然不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但一支精锐能战的部队还是需要的。

    了解了这一切,也就了解了如今大明的军队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