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梅乐芝经理的科普文章(十一) (第2/4页)
地。在太阳、木星、临近恒星引力的变动下,某些彗星时常发射进入太阳附近。因木星的影响,少数就改变环绕轨道,成为我们定期可见的彗星。这个彗星发射基地一般称为柯伊伯带,还有一些只光顾太阳一次的彗星,来自更远的基地奥尔特云。事实上,地球上的水很可能是都是这些早期彗星的馈赠。 地球的内核是流动的液体金属铁,地球的磁场形成有多种理论,较多被接受的看法是:因地球自转,内部的流体之间因密度和热分布不同,产生对流(比较旋转一个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差别)。对流使得局部流动速度存在差异,当地球存在杂散的磁性时,这些存在速度差的导电体就产生电流,这些电流的流动进一步增强了磁场。对恒星的观察表明,这些存在强磁性的恒星,旋转速度都很快,磁性变化很快,说明磁性的产生是动态的。水星自转相当于地球的59天,形成很弱的磁场(水星虽然小,但内部铁核是最大的)。金星的自转相当于243天,没磁场。火星自转基本和地球相同,但体积太小,内部冷却,磁场接近0.木星自转10小时,磁场是太阳行星中最强的。 铁钴镍可以产生磁性,并且维持不变。称为永久磁铁。但磁性并不强。人工使用稀土元素混杂其他元素,制造了磁性非常强大永久磁铁。钕铁硼磁体是1982年日本人佐川真人制造。硬盘、手机、耳机中到处都是这种超强磁铁。缺陷是不耐高温。后来发明者在钕磁铁中添加镝(重稀土),可增加温度耐受度,但稍稍降低了磁性。世界上稀土元素储量少(中国占世界储量37%),不可再生,所以基本都是中国生产(2009年97%),尤其是重稀土。 磁铁中的磁畴方向一致性越好,磁性越强。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可能会导致磁畴方向混乱,降低磁性。当温度越过居里点时,磁畴彻底混乱,磁铁丧失磁性。 万有引力、电荷引力和斥力、磁极引力和斥力,都不需要物体接触,表现出一种超距效果。为了描述这种表观上的超距作用,引入了场这个概念。物体都有引力场,电荷都有电场,磁铁都有磁场。各种超距作用不过是物体和场之间的作用。成语气势汹汹,说明人对他人精神的一种感觉。 (本章未完,请翻页)说某人气场很足,并不是此人有特异功能,而是此人自信的精神面貌对他人形成的一种印象。或者说因利害关系形成的精神威压。如果双方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威压自然就不存在。万有引力是所有物体都存在的,所以引力场不可避免。但电场和磁场只能对电荷、磁体产生效果。我们前面叙述了磁场时,使用磁性来表述,在理解时,全部以磁场来替换。 法国人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就是当导体和磁场存在相对运动时,导体内产生电流。而导体内通电流可导致导体中磁场中运动。机械运动可以产生电流,机械功转为电能。同样电能可转为机械能,这成为电气时代的起源。电流在导体中流动,就是电子在运动,与导体中振动的原子发生碰撞,导致被碰撞原子运动速度加快,宏观表现就是导体发热,温度升高。我们使用电阻来描述碰撞对电子的干扰。 思考: 场的强弱就通过在场中某个物体的被作用情况来测量。在地球的引力场中,在我们身体范围内,地球表面的场强很接近,我们感受不到差异。同时我们处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场中,海水以潮汐的形式给出了引力场中距离中心点不同位置场强不同的证据。 测量时被作用物体本身的场强要远小于待测量场强。我们身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运动可测量出引力场大小。但无法用地球作为测量物来测量我们身体产生的引力场。事实上,地球引力场太强,其干扰效果远大于我们自身的场强。在测量弱场时,需要把强场的干扰彻底消除。在同一水平面上距离相差很近的位置上,地球的引力场可以认为没有差别,此时可以测量弱场的场强(卡文迪许实验)。 当导体中原子不再对电子的定向运动产生干扰,称为超导现象。最早实现超导的温度是4.15k的汞。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超导体必须能在较高温度下工作,一般要求是在液氮温度(77k)下可以工作。 机械功离不开相应的物质,但电能可以任意传输。当机械功可以转为电能后,工业生产进行新的阶段。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电机发出电能,以交流电或直流电的形式出现。直流电就是电荷一种向一个方向运动,而交流电则是电荷向两个方向的运动交替进行。 法拉第、安培的发现说明,电流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变化电场。那么变化的电流就产生变化磁场,随之又产生变化的电场。当前后变化的形式相同时,那么就意味着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产生持续进行。此时称之为电磁场。当某个位置开始产生变化的电场时,可以想象随之而来的就是电磁场持续产生,四处传播。按照前面波的介绍,就是电磁波在传播。 电磁场和电磁波,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侧重描述。场侧重反应分布情况,是静态叙述。波侧重传播情况,是动态叙述。 苏格兰人麦克斯韦总结了法拉第、安培的发现,结合物质不灭,给出了描述电磁场问题的方程组,称为麦克斯韦方程。赫兹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传播与接受。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从此信息通信不再成为文明发展的约束。特斯拉、**夫(俄罗斯人)、马可尼(意大利人)都制造了电磁波的接收装置。特斯拉和马可尼同时有发射装置。而且是马可尼成立了无线电电报公司,使得远程通信进入实用化阶段。这些无线电信号按照频率划分为:长波、中波、短波。 短波通信,可以跨越半个地球之间。最初并不知道原因,后来发现短波是在地球的电离层和地面之间来回反射,到达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现在使用短波收音机,可收到世界各地的电台信号。中波信号一般就是地方电台,范围几百公里。无线电信号在水中、地下衰减很快,而长波信号的波长很大,衰减距离长,可用于水下、地下通信。 现代的手机频率比以前的短波频率高得多,衰减也高得多。所以能打手机的地方附近肯定有基站。目前基站很普及,除了沙漠、高山等无人区域,所以手机才能普遍使用。 电磁波传播的速度是光速。电荷运动形成电流,而电流的速度是电荷进行的定向运动这种的传播速度,不是电荷本身的定向移动速度。 电磁波的频率范围从0到1024以上,通常不同频率范围的电磁波都有各自的名称。普通的工业电力使用50hz的电流,无线通信使用500khz-1000khz,短波在3-30mhz,电视信号50m-800mhz,手机信号800m-3ghz,微波300m-3thz,红外线30t-300thz,可见光400t-700thz,紫外线700t-30phz,x射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