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二章 中医的定律 (第1/2页)
陆九仔细揣摩着尚业华刚才这番话。 其实意思和他曾经理解的差不多。 当初他认为,真正的上医,是要懂得儒释道的。 因为人会生病,无外乎跟自己、家庭及社会,还有大自然。 但其实他还忽略了一个点。 那就是懂了知识,不一定能诞生智慧。 智慧不是靠知识积累出来的。 中医为什么要学易经? 因为易经可以开智慧! 它所阐述的,都是天地间最根本的规则。 懂了易经,就等于是懂了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则,就像读史可以明智是一样的。 有了智慧,知识越多越好,因为智慧可以帮你筛选出有用的东西,你也能合理地去运用。 如果没有智慧,那么知识越多越糟糕,最后只能成为一个行走的图书馆。 只是看着博学! 医学,是研究生命的,说它是生命科学一点不过分。 那么生命科学不研究生命的活动,又怎么知道生命在什么条件下会健康,什么条件下会生病呢? 如果要研究,那就无可避免地得研究天地间的规则。 只有搞清楚了这个,才能在它的基础上诞生一系列的生命科学类知识。 就像物理学的三大定律一样。 而易经,就是中医的定律! 或许,正因为魏正先有在道家学习的基础,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超越众人,成为中医界的顶级泰斗。 往后,倒是可以在医院讲讲易经,然后再挑选一些有天赋的中医,进行深入学习。 先弄懂了规则,再学习中医的话,或许能事半功倍。 果然还是得按照古人的培养模式来学中医啊。 古代士人往往都是做官不成便做医。 可见这些有知识的人,基本都把中医当成了第二个谋生的手段。 换句话说,但凡是按照华夏古代那种培养学子的方式,进行中医教学的话。 那么就算成不了最顶尖的中医,当个合格的中医也绰绰有余。 只可惜,以现在的知识结构,很难再复刻古代的那种培养方式了。 毕竟很多人连古文的意思理解起来都挺费劲的。 “想要跳出病证思维,就不能局限于中医的知识,所以,易经对于想要进入上医境界的人来说,不可不学!”陆九道。 尚业华点头,“没错,不知道我这一生,能不能达到上医境界啊,真想知道那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学中医的,没有谁不希望成为最顶尖的中医。 因为但凡有这种想法的中医,大多都对于古代的那些神医无比向往。 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这些在历史书里存在的神医们,学的也是岐黄之术。 如今的他们跟这些古人学的东西,虽说有一定的变化,但大体上传承并未断绝。 所以,不少人也想看一看神医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 只可惜,这注定是一条天梯。 二人闲聊之时,桌上的灯亮了。 第二位患者也在片刻后,来到了门诊室。 这是一位女性患者,看上去三四十岁左右。 “医生,你快帮我看看,我鼻子闻不到味道了?”邓梦雪急忙坐在陆九面前。 她也没有去在乎陆九的年纪。 反正魏医堂在金陵的口碑还是很过硬的。 陆九闻言,便问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闻不到味道的?” 邓梦雪道,“就前天。” 陆九问,“鼻涕多不多?” 邓梦雪醒了醒鼻子,“多。” 陆九又问,“头痛吗?” 邓梦雪点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