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夺取契约,惊见墨色江山 (第4/4页)
。” 那四人黑脸一红,他们的衣衫褴褛,还散着霉味,跟着公子外出就是丢人。 云鸿言罢转头就走,见鄂明几人还杵在那里,没有跟上来,暗下松了口气。 这四人是高芹派来的,派他们来,一是为了为难自己,二是为了监视自己。如今,自己要去办正事,有这四人跟着,丢人现眼不提,毕竟是异族,指不定会惹出什么乱子。 踏着脚下的青石小道,轻车熟路的出了侯府。经过一夜的折腾,云鸿有些疲倦,但一袭青衣广袖,脚下生风,仍有出尘之姿。雇了辆马车,吩咐小二前往清心坊东面的上官府。 大概半个时辰的车程,一下马车,磅礴威严之气扑面而来。 上官府靠近皇城,地理位置极佳。现任家主上官达,官至三司使,手中雄财数以万计。他居住的府邸,就算不比皇宫奢华,那也是幽京城数一数二的豪宅。就看眼前,上好的大理石铺就三十六层石阶,二十四头金睛貔貅分列左右,五步一卫,十步一哨,光这看门护院的守卫,就要用百位计算。 云鸿前世虽是护国法师,但也不曾住过如此奢华的门府。 今日来此拜访,一是为了跟上官百里谈谈治病之事,让他提前做好一些准备。二是想借用上官家的势力,安置鄂明四人的归宿。云鸿是个明白人,他知道三年后上官达就会因贪污救济款,引起民愤,遭各界大臣的联合弹劾,终被皇帝送上断头台。如果云鸿能救上官达一命,绝对是拉拢上官家的绝佳机会。 而在这之前,如果能治好上官百里的顽疾,为上官家传宗接代,到时上官家的继承人,铁定落在了上官百里手中。此句对日后的道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前世,他和上官百里本是生死之交,此次拉拢上官家,可谓信心满满。 名门大家面前,不好失了礼数,云鸿极有礼貌的施了一套儒家礼仪,最后才求见上官公子。那守卫进去通报,没过多久,上官百里听说是云鸿求见,硬是要亲自出门迎接。 “云兄大驾寒舍,恕未远迎,恕为远迎!” 上官百里满口的客套话,两人才结实几日,就像是相交了数十年的知心好友。这也难怪,那幅《鳌龙玄鹤图》,上官达看后爱不释手,更是视若珍宝般,收进了藏宝阁中。又听说他能治上官百里的顽疾,印象上更是极佳,当下便要求上官百里好生结交。 云鸿微微一笑,稽首道:“有劳百里兄亲迎,云某三生有幸。” 云鸿精通儒家礼学,自然也是客套话回应。两人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一言一语的对话间,就似寻到了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随意寒暄几句,上官百里便拉起云鸿进府,一路上谈笑观景,畅叙幽情。 这上官府不愧是京中大户,光是亭台楼阁就有百十余间。院与院之间,更是溪流映带,园林巧接。走在园中,一领青黛,一袭典雅,一抹朦胧,一腔悠长,伴着回廊逐步呈现,青松翠竹,玉石台阶,高雅庄重之中,又有宁静与出尘。 “百里兄,前日那幅《鳌龙玄鹤图》,令尊看法如何?” 听到《鳌龙玄鹤图》,上官百里顿时来了精神,嘿嘿笑道:“云兄的画技出神入化,家父看了你的作品后爱不释手,硬是放入了藏宝阁中,还说改日要亲自拜访!” “哪里哪里,随心所作,谈不上出神,只是令尊眼光独特,与在下的画风不谋而合。”云鸿随便应了声,将原因都推到上官达的身上,毕竟此刻还不是他自卖自夸的时机。 上官百里自然听出云鸿话中的谦逊,也不多提。 二人随意参观一周,便进了一处小苑。这苑名叫:山海苑,比起外边更加精致,假山层叠,静水清流。山石上,建几处倚山之榭,结几间临水之轩,整个小苑就似建在一座山上,又好像建在湖边。 “这是我的住所。”上官百里笑了笑,试探性的问道:“云兄今日拜访,与在下的顽疾有关?” 上官百里拉着云鸿进了一处凉亭,桌上早有备好的香茗,另有一份笔墨。两人对饮了一杯。上官百里心直口快,他知道云鸿今天登门拜访,八成是来给他看病的。 云鸿也不感到奇怪,前世跟上官百里打了不少交道,早就了解他这直脾气:“百里兄,恕我直言,你这顽疾非寻常疾病,治疗也需循序渐进,不可速成。” 云鸿先卖个关子,并不着急将治疗的方法说出来。毕竟上官百里已是通体境的武士,要是直接说出药方,他定能看出来此方是一种驱逐体内阴毒的功法,并非药方。况且,此次帮助上官百里治疗顽疾,深层面的说,就是帮他夺取上官府的继承权。意义深长,不可大意。 “那云兄的意思是……?”上官百里并未生疑,他也知道此事事关重大,当下严肃起来。 对于云鸿口中的偏房,上官百里也没抱有太大希望,毕竟御医都是束手无策,偏方也试过不少,可都不见效。眼下,只能随遇而安,治好最好,治不好,只能认命。 “治疗此病,时间颇长,少则一年,多则十载。而且需要多种珍贵药材配合使用,还需养气境的高手,帮忙舒筋活血、调理内气。如此之下,治愈的希望也仅有七成!”云鸿放下手中的茶盏,一杯香茗倒也见底了。 上官百里却显得十分豪爽,拍案而起,笑道:“七成足矣,便是一成我也要试试!” 云鸿微微点头,提起一杆毫笔,在备好的宣纸上写下八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俗称芦荻、芦苇。蒹,指没有长穗的芦苇;葭,指初生的芦苇。 蒹葭是指非常嫩,初生的芦苇根茎。云鸿此刻写下这句诗,绝不是在回顾《诗经》的风雅,而是明确指出这“蒹葭”是治疗顽疾很重要的一味药。 “蒹葭?”上官百里有些纳闷,这种东西江边随处可见,难不成对顽疾有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