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鬼志怪小说_话说祥瑞: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话说祥瑞:龟 (第2/2页)

水,生乎天地之先,至药不可暂舍,能养育万物,故称玄武也。玄武在宋代身价培增,并被人格化,这与宋代各帝推波助澜分不开。宋初太祖时,即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之大将的传说。未真宗天禧元年,在军营中发生了一件事。在《事物纪原》卷七载:‘营卒有见蛇者,军士因其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竭,民疾疫者,饮之多愈。’真宗听说此事,下诏就地建观,赐名‘祥源’。这大约是中国最早的真武庙。

    6.典故记载

    引导修行

    《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一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玄帝念道专一,遂感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无极上道。元君告玄帝曰:子可越海东游,历于翼轸之下,有山自乾兑起迹,盘旋五万里。水出震宫。自有太极,便生是山。上应显定,极风太安、皇崖二天,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也。子可入是山,择众峰之中,冲高紫霄者居之,当契太和。升举之后,五百岁当上天,龙汉二劫中披发跣足,蹑坎离之真精,归根复位,上为三境辅臣,下作十方大圣,方得显名亿劫,与天地日月齐并,是其果满也。告毕,元君升云而去。

    这个故事尚见于《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卷三之中。从其情节可知:玄帝的“老师”叫做“紫元君”。按照道教的称呼习惯,高规格的女仙方有“元君”之称,可见紫元君当属女性。《玄天上帝启圣录》之行文在紫元君之前加上了“玉清圣祖”的定语,这既可以显示紫元君在道教仙境中的地位,又说明了她是天上胜境的女仙真。这位“元君”被奉为“圣祖”,足见其地位之显赫,而她又居于“玉清”境,看来还是属于元始天尊所辖之大系。从理性的立场看,玄帝拜师的故事当然是一种信仰心理的表现,我们一般凡人是难于从玉清胜境的神仙大学研究生院中查考到玄帝的学籍记载的。不过,这个资料至少为我们追溯玄武信仰在流行过程中是如何与丹道脉系相交融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线索。考诸《道藏》,其中有一部经书叫《紫元君授道传心法》(以下简称《心法》),题长生阴真人注。既然是“注”那就说明其经文在阴长生之先已经存在,按道门之说法,长生阴真人,又称阴真君,或英真君。

    据葛洪《神仙传》的记载,阴长生乃东汉和帝(88年——105年在位)阴皇后之高祖,出富贵之门,好神仙之道,闻马鸣生修道成仙,遂离家皈依其门下,朝夕追随其左右,勤于仆役杂事,如此达二十余年之久。据说,与阴长生一起学道者十余人,因耐不住学道之辛苦,悉皆归去,唯独阴长生不改初衷,执礼更勤。由之而获得马鸣生之信赖,于元光元年(122年)携之入青城山炼丹,又于鼎旁别筑神坛,授予《太清神丹经》。

    阴长生别师归家,依丹经之方制炼丹药,且炼黄金十余万斤,广济人间,后服丹而举家长生,在人间三百年,尔后羽化升仙而去。就阴长生的生平事迹看,他显然是一个精通外丹烧炼的人,应属于外丹派中人。但在题为阴真人注的《心法》一书却有许多批评外丹之言论。例如其中所称:“仙士勿令错用意,妄将变黄白药,错服食。”这是告诫人们,不要把仙经中的药物机械地理解为制炼黄金白银之类和外丹服食之品。另外,《心法》还批评“休粮”、“服气”、“导引”之类,把这些东西视为旁门,这显然是站在内丹学派立场说话的。

    就道教思想史的发展历程看,内丹理念虽然在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之中已经存在,但那时并没有明确表达,更不是把它看作与外丹相对立的cao作方式。直到唐末以来,由于外丹服食的种种失败和教训,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的内丹学派才兴起反对外丹服食,而著重内丹之修炼。宋代中期,张伯端承袭钟吕道脉,祖述内丹,斥休粮服食之类为旁门左道。《心法》的一些主张与金丹派南宗颇相一致,故其注文当较为晚出,很可能就是南宗派系之所为。这使我们得以看到丹道秘法由内外相兼逐步发展为主内丹而排斥外丹的演变轨迹。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仍然可以发现“玄武”在丹道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心法》在论述如何修心以使“三丹”归命时言及“天一得之,结绳为证”。这个“天一”即是玄武的符码转换,因为“河洛”象数之法,天一乃居于北方,为壬癸水之所位。《玄天上帝启圣录》称紫元君传给玄帝“无极上道”后要他“复归本位”,这与《心法》所言之“天一”之意蕴实不相悖。

    道家具象

    《心法》有“三一升腾,必定规矩”之文。其释者谓:“三一者,准上三丹,各有归魂守一之法。论至药门中,四气筋骨血rou相承之法,不失纤毫,勿令失其阴阳时候,每月初发火,从一日数九九之法,此三一法并是内三一之法,用十二个月,火候管十二时,配十二位,行九宫,象八卦,合五行。”有关“三一”的说法,乃源自老子《道德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函三为一。这个“一”在道教中是很重要的概念。葛洪《抱朴子内篇·地真》曰:“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由此可见,所谓“三一”,分则为三,合则为一。就九宫八卦来讲,五行相生,四时轮转,返本归一。这个“一”仍是玄武之位。

    7.后世影响

    龟山蛇山

    道教将玄武人格化为真武大帝加以崇拜,在供奉的图像两旁,多有龟、蛇两形象。玄武大帝的道场在湖北武当上,所以武汉隔江相持有龟山和蛇山。

    8.图腾文化

    龟和蛇在中国古代认为是灵兽,象征长寿,汉朝以前贵族长配以玉制龟佩,在日本受古代中国影响,取名和制作图徽常用龟图案。

    古人把二十八宿分成四组,就是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这是先民们的图腾崇拜在古天文学上的反映。先民视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虎为百兽之长,龟为介虫之、王,四者合称为四灵。早在原始社会,四灵已经作为图腾崇拜的形式出现在不同的部落中了。商代青铜器上,常常出现以这些动物作为氏族名称的族徽纹饰,就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大约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龙、凤、虎、龟被视为“四方神兽”,成为主管四方、保佑四方的天神。四灵作为代表四方的整体而受到崇拜,这是先民们的氏族图腾崇拜、祥瑞崇拜和灵性崇拜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龙、凤图腾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的象征,而龟、虎则可能是依据惊心动魄的战争而创意出的独特的图腾。

    应补充说明的是,汉代之前,玄武还只是神龟的形象。汉代以后的瓦当、壁画、砖雕、墓葬石刻中的玄武,在神龟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蛇的形象,这是由于人们发现龟中的摄龟(又叫陵龟、夹蛇龟)生性喜欢吃蛇,常常负蛇而行。于是,就把单纯的龟改为龟蛇缠绕、两头相斗的图像,以突出玄武食蛇除恶的勇猛精神。同时,龟蛇纠缠,龟寿蛇灵,展示出中国文化神秘兮兮的另一番天地。玄武之祖,或推黄帝,或推伏羲,或推姜子牙,则又是一类图腾。

    青年学者康笑胤曾在他的《中国神话学考证》中论证:玄武乃玄蛇、龟武之化身,玄蛇是龙首凤翅蟒身;龟武乃龙首鳌背麒麟尾,它们是上古神兽腾蛇及赑屃的演变,也是北方民族龙图腾跟龟图腾的融合,龙蛇原是一体,鳌是龟的演变,即龙之子赑屃的前身或另一种称呼。龟蛇结合是生殖文化的表现,也是中国几千年前来,劳动人民对龙龟图腾演化的智慧结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