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症结何在 (第2/3页)
黄金时期。企业迅速扩张壮大,不但突破了机械制造领域,而且主动或被动地兼并了大量企业和资产,成为涉及钢铁冶炼、机械制造、重型汽车生产、煤炭开采、电力生产供应、房地产开发、商业服务业等多门类、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钢铁、机械、重型车辆、能源、房地产五大上市公司,号称“五龙闹海”。效益和规模不但在河海省,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大型企业,而且直接影响着全省很多地市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但就是这样一个巨无霸似的企业集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忧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企业过分注重了规模的扩张,忽视了内部机制的创新和管理手段的优化,还是以往粗放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企业集团的发展,而且做大的同时,忽视了做强和做优企业的关系,企业管理和运营方式上漏洞很多。特别是对管理层监督方式的缺位,使很多决策没有详细的论证而失之草率,而且权利和权限的界定模糊,高层和中层之间管理方式单一,很多方面存在缺位,很难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 曙光厂是建立于上世纪中叶的装备制造企业,曾经的军工生产企业,拥有很好的研发、技术能力,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人素质比较过硬,发动机生产和车辆配套能力,在全国都有很强的竞争实力。但随着军转民和合资合作,以及国退民进等几次变动,发动机合资后变为独资,企业研发的农用车生产技术、设备和品牌,被合作方侵吞,过程和cao作都存在很多瑕疵。企业原有设备、技术、人才优势几经折腾消耗殆尽,尤其是民营转制过程中的几番变故,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严重弱化,几乎已无主导产品可以生产,企业也进入半停产状态,工人由全盛时的一万多人,变为现在只有一千多人,下岗职工生活困难较多,生活和居住条件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海城黄金集团是省属国有大型黄金开采冶炼和精加工企业,成立于公私合营时期,是整合了建国前几个较大的黄金开采冶炼企业而来,主要立足于海东地区丰富的黄金资源,后来不断地发展,成为海城地区黄金生产的主要力量和重要经济支撑。计划经济时期,完全垄断了海东区域黄金的开采冶炼,企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最多时职工总数达到万人,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特别是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宽松,各种经济成分的黄金开采企业应运而生,地方国营、乡镇联营、民营、个体等大大小小的企业遍地开花,都涌向了不多的黄金资源。粗放的管理方式,加上野蛮的开采手段,以及急功近利的生产手段,使得海东山区山山打洞,处处放炮,小球磨机、汞板炼金等简单原始的生产方式大行其道,石墨、铅锌等黄金伴生金属的综合利用都放弃了,一时间矿渣、尾矿随意倾倒,污水横流,环境破坏非常严重,虽经过无数次清理,但利益驱动下的黄金开采冶炼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抢矿、偷矿石、群殴、赌博等治安案件频发,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混乱的黄金开采和冶炼生产环境,严重干扰了黄金集团综合开发和生产,资源的破坏也使生产出现了巨大的困难,开采企业无矿可挖掘,冶炼企业无米下锅,尽管企业采取了各种补救措施,也进行了有效的转产和综合经营,但由于很多开采企业处在深山之中,能有的经营方式有限,转产之路始终困难重重。随着黄金资源的稀疏和开采难度的增加,生产成本增加很快,企业早已经难以支撑,部分企业已经停业放假,职工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河州市商业集团是河州商业局所属企业集合而成,是政商分离的产物。由于过去的商业模式中是群龙闹海,商业局、轻工局、饮食服务公司、百货文化等单位,都有自身特色的服务机构,甚至供销社、糖烟酒公司,都有自己的门店和经营场所,所有制形式也是国营、地方国营、集体和联营等多种形式。由于当时的计划经济只是为了民生供应,只是为了服务百姓生活,所以也没有太多的限制和规划,只要方便服务是唯一的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实施,计划经济的供应模式被打破,物质供应的渠道拓展,极大地丰富了市场和百姓生活,破除的垄断经营的局面后,很多以往凭票供应的商品大量出现在市场,竞争的格局随着商品数量的丰富,更多地体现在服务和价格上,以往商业服务业优越的地位和环境不复存在,很多都在第一轮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萎缩和消亡了。尽管一些比较大的企业抵御住了大潮的冲击,经营方式和理念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所处区域的优势,在转制和民营承包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国有资产和职工利益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而一些没有受到影响的企业逐步并入商业集团,这给集团带来了发展的巨大机遇,迅速完成了扩张和重组,但随后由于经营理念,特别是管理方式改变以后,企业负债经营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经营场地改造和升级,借贷使企业背负上沉重的资本和债务负担,使得很多企业被迫放弃了经营,成为经营场所的出租方,食租生存。还有部分企业以合作合资经营为借口,实则也是转租或承包经营,不但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还使得大量职工失业或赋闲,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形象和职工的利益。 分析了比较典型的四种类型企业现状和问题后,齐天翔重点提到了国有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问题,除了发展环境和历史遗留原因,根本因素还是企业经营发展思路,尤其是领导和管理层的责任心和经营意识。抛开贪腐和损公肥私的企图和故意,企业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除效益较好企业外,很大一部分企业管理层的主要责任,由发展经济繁荣市场,悄悄地向稳定职工生活和稳定社会方面的转变。企业领导人的注意力,也不再是攻坚克难,壮大和做强企业,而是守住摊子,保住家底,甚至只是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出现这样的问题,症结主要还是三个方面,一个是责任考核,一个是组织监督,另一个就是薪酬激励制度。很多国有企业,特别是地方国营企业,都曾经是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眼中的宝贝,但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普遍存在着资金占用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