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章 送君行 (第1/2页)
安东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就像一片满是窟窿眼儿的筛子,盛不住气运,留不下福水。 负责将这些窟窿眼儿贴补、封堵起来的官员们,自然是需要好一阵忙活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安东属官们的忙碌咱们已经不必再赘述了。 但是即便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处理,还有无数的遗漏缺陷等着去弥缝,也挡不住大伙儿们该有的节例休息。 腊月廿三,俗称小年夜--至少在北方是这么个时日。 当然了,再往南去,有腊月廿四、廿五甚至将小年排到正月去的,也总归是不得不过这么个节! 总得来说,小年夜的日子可以算成是“官三民四船家五”,这里的“三”、“四”、“五”,只得就是腊月廿三、廿四、廿五。 安东都护府依照北方的习俗,将腊月廿三这一天定为了安东地区的小年夜,所有的属官排开必须留在衙门里值班的,都一股脑儿放回家去过节了。 当然了,这种汉人的节日在辽东土人来说,是个十足的新鲜玩意儿。 在商家的鼓动下,许多从来没过过这个节日的平民也自发地参与进来,跟着懂行的汉人们学,给灶王爷敬香、上糖,俗称送灶神…… 安东都护府衙门见群情踊跃,便临时决定,取消岩州城当夜宵禁,并于酉时末戌时初,于西门城楼上大放烟花! 至于小年夜放烟花这个事情,有没有先例可循,那就真正说不清了…… 反正图个热闹,顺带收拢民心,也就是了。 这主意是孔良想出来的,温蒲听了没吭声--反正他半点儿不懂! 虽然各大古书典籍上都有送灶神的记载,温蒲这个饱学的大家也多次读到过,但是书上记载虽多,却也十分杂乱,具体怎么个搞法,他还真是没有甚么发言权…… 陆鸿就更不懂了,他“过去”在四川过过腊月廿四的,也在南京过过正月十五的,后来到了上河村,过的是腊月廿四,但是他又听说三河镇隔壁的柳镇,却是过的腊月廿三…… 反正这些神话故事里面演变出来的传统节日,各人的解读不同,最后付诸实施的形式自然也就各不相同。 这也就渐渐发展出了中华大地上,绚烂多姿的地方民俗。 因此陆副都护表示出无可无不可的样子,随口认了老孔的意见,并且让他自己去办。 “好钢用在刀刃上,钱省着点儿花!” 这就是他唯一的指示…… 事实上,他对过这个节日并没有多少兴趣,反正父母也不在身边,家里的锅灶都归下人们管,自然用不着他去拜灶神! 甚至他连三官邸的厨房在哪,到现在也都没弄明白。 不过哩,今天他也没闲着,他得去送人--送李嫣。 经过陈森两个多月来的辛苦努力,安东的团练兵制度初见成效,各地都组建起了一些规模可观的团练队伍。 而且平定辽东大战之后,从五部武装之中截留下来的兵员,安东境内能够随时机动的大军总数已经达到六万余。 加上新罗方面的臣服,使得安东省去了腹背受敌的危险,因此上整个辽东在军事上的压力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红袖军统领李嫣的请假也顺利得到了批准。 陆鸿今天就要送她往青州去…… 两人各自骑着马,并肩沿着坑坑洼洼的官道向西南而行。今日倒冷得可以,官道的路况虽然差强人意,但是两边的景致却着实美轮美奂! 与官道并行的盐滩水面上雾气蒸腾,被这凛冽的朔风裹挟着一吹,便飘飘摇摇地卷拂过盐滩水两岸、道路两边密密匝匝的、垂挂着的枯细的树枝。 在严寒的条件下,这些水汽便迅速在树枝上凝结成冰,并且一层一层地聚集起来,形成了无数条亮晶晶的雾凇! 十余里长连绵不绝的雾凇,乍一望去,两边的树枝好似雪染,带着迷蒙的清冷霜色,一眼望不到尽头。 这一道奇景与白茫茫的天空险些儿连成了一片,却同黑褐色的树干、黑黄色的路面立场分明,天地间霎时间便成了唯美的黑白二色,如梦似幻,更如仙境…… 这雾凇的形成,一来因着这酷寒的天气,二来却得益于川流不息的盐滩水。 后世称盐滩水为浑河,浑河西峡谷也算是一道颇可游览的景致。 其实头十里的路途由于过去内部维护的好,还算是比较平坦的。但是只要出了十里之外,那便不大让人中意了。 陆鸿原本是打算送到十里亭便罢的,谁知道两人说说走走,直送了十里又十里,眼看着从岩州出来,都快到西南方的桓都县了。 “你就别送了,我又不是不认得路。”李嫣的小口之中吐出一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