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眼药水(上) (第3/3页)
可有的公司开始陆续地挣钱,比如说今年绒德克将会获得大量盈利,明年宜乐也会盈利,甚至宜宝同样可以盈利。
这些钱赚来干吗的?难道花销吗,能花得完吗? 虽然芯片制造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产业,但李默同样有足够的本钱,将各项产业烧出来。 也不完全是烧,烧的过程中,加工出来的一些中低端的机器或产品,同样在国内或国外,有着一定的市场。 老陈是搞化工的,李默怕老陈听不懂,于是仔细地解释了一下,有的,李默则没有说。 说完,又说:“校长,不要小看了这个光刻机,能搞出来高端的光刻机,那么无论是晶圆还是芯片都不会太难的。虽然各自属于不同的领域,但都是世界最先前的科技领域。” “难道光电所的那个光刻机不行?” “光电所?” “对这个领域我是不大懂,不过听说过81年,光电所曾研制出我国首台光刻机,于83年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哦……”李默精神一振。 他不知道光电所这台光刻机究竟是什么样子,估计多半还是不能用它来生产芯片,最少不能生产高端的芯片。但是有了,等于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像小孩子读书一样,先从小学读起,才能读中学。不可能小学未上,就上初中,中国现在有这个发达的科技环境么? “李默,还有……我替你问一问吧,在七十年代时,中国也有一些半导体产业,就是现在,各个研究所也在继续研发半导体。当然,那种环境也逼得国家勒紧裤带,继续搞一些重要的科研。” 说到这里,老陈叹息一声。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虽然国家困难,还是取得不少科研成果的。不过十年折腾下来,科学家多被当成了牛鬼蛇神关牛棚了,多数科研一起停顿。这一停,差距越来越大。 不过CPU与那个十年无关,老陈继续说:“七十年代时,国家也有一些CPU技术。但改革开放后,种种原因,包括国内计算机市场小,回报率不大。研发成本又高,国家穷,拨不出多少资金。并且国外也重新恢复对中国的出口,包括一些走私的冲击,好像这两年,我也没有听说哪家研究所在继续研发CUP,可能研发芯片的单位也几乎没有了。” 这一停,差距便越来越大。 不仅是技术,关键还有一个专利壁垒,后来的,想绕绕不过去了。 当然,不能怪国家鼠目寸光,一是谁能知道以后呢?二是国家手中真没有钱啊。 “还能找到原来的哪些专家吗?” “应当能找到,不过这些专家可不会闲着,他们多半转向了其他行业的研发,你知道的,国家各方面都紧缺着人才。” 李默苦笑,好吧,连人才都要自己来培养! 而他未来会有多少对手?老虎基金、摩托罗拉弄不好只是开胃小菜。 李默又问:“校长,知道文书记的电话吗?” “李默,我认为你选择的这条道路,成功可能性不大,即便找文书记,他也没有办法,”老陈规劝道。 李默刚才也说了,我花钱买专利,买技术,甚至买美国生产芯片的公司,打着美国公司的旗号,在美国纳税,可能会实现。 搬到中国来,那就可不容易了,就比如说晶圆,首先运来二氧化硅,就是砂子,这玩意多的是。再到电弧炉提炼,盐酸氯化,得到高纯度的多晶硅。再于熔炉里融解,用晶种拉出单晶硅晶棒。 仅是这道工艺,老陈就隐隐感到会花费无数资金……他猜得不错,10年后,仅是建造一个能生产200毫米直径硅锭的制造厂就要15亿美元,建造一个生产300毫米直径硅锭的制造厂大约会需要35亿美元!现在不可能需要那么多钱,但这一系列技术研发出来再到生产,李默也闹不清会花多少钱。 而且需要各种先进的设备,不仅是光刻机、蚀刻机,还有各种先进的电子或机械设备,仪器仪表。 要么进口,有的根本就不卖给中国。 若是想长期生产,偷偷地搞来一台两台肯定不是办法的,李默产业又多在外国,一旦发现,惩罚起来很容易。 自己研发,这么多设备,得用多少钱才能烧出来? 设备就算弄出来了,接下来还有技术,就算技术是一家的,也弄过来了,接下来还有工艺。工艺能不能全盘学过来,况且还有人才这一关。 在老陈眼里,它们就是举国科技。 李默更知道了,关键现在不研发,往后差距越来越大,比如晶圆切割,再过几年已经进化成激光切片机,到时候再追赶,真的需要一个国家的力量来追赶了。 可能会成功,可能半成功,也就是在国内依然不能生产高品质的相关芯片产品,但随着无数金钱烧下去,能研发出其他许多技术,或者能生产出中低端的芯片产品,那也能凑合。还有一种则是糟糕的结局,可能数亿美元,甚至上十亿美元,全部打水漂了。 但李默找文书记,可不是为了这个。 头痛归头痛,先给三星上点眼药水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